点击量:1432
全媒体记者 赵新春 杨晓伦 许斌
端午节在驻马店历史上叫端阳节,民间也叫“五月当午”。
明嘉靖《真阳县志》记载,每年五月五日,人们会“饷角黍,饮雄黄、菖蒲酒,彩索缠儿女臂,簪艾叶、榴花。佩菖蒲,涂雄黄以辟邪,捉蟆衔墨,采药”,还有“隆师,逆女,追节”习俗。
其中的“饷角黍”就是今天的吃粽子。“捉蟆衔墨”在顺治、康熙《汝阳县志》叫“衔蟾墨”、《遂平县志》叫“蛤蟆衔墨”。端午这天,人们会捕捉蟾蜍,然后在它肚里填墨,风干后称“紫金锭”或“蛤蟆墨”,用于治疗疮肿,西平一带还用它治痄腮。因为人们认为端午这天蟾蜍(俗称癞蛤蟆)毒性最大,药效最好,当代《新蔡县志》有“于日出前捉蟾蜍泡制药酒,用以疗疮”的记载,新蔡、西平等地有“癞蛤蟆躲端五”、“癞肚蛤蟆躲端五”的说法。
嘉靖《真阳县志》记载的风俗现在在驻马店不少地方都有保留。如端午前后,小儿佩戴香囊(俗称香布袋),穿黄布绣花鞋,手脚腕系五彩线。有的地方老人还要佩带苍术,以求祈福禳灾。端午早上日出前,人们要到野外采集“猫儿眼”、“绞股蓝”和艾草等草药。一大早,各家门楣两边插艾蒿,妇女头插艾梢、石榴花,以避五毒等。民间有“端五不戴艾,死了变个老鳖盖”“端五不戴石榴花,死后变成老王八”的俚语。
《真阳县志》中端午“隆师、逆女、追节”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礼仪的重视。“隆师”出自《荀子·修身》中的“君子隆师而亲友”,意思是敬师、拜师。端午这天,老师要带领学生拜祭先师孔子,弟子则向老师行敬拜之礼。“逆女”出自《春秋·隐公二年》,有“九月,纪裂繻来逆女”,是迎娶女子的意思。而端午逆女,在驻马店民间则是迎接出嫁闺女归宁,回娘家。出嫁女在端午节日前会带着绿豆糕、油糕、油条等回娘家探望父母亲。节日当天,父母则送粽子、油糕、黄瓜等给女婿家,叫“追节”。
雄黄入药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但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肇自何时并不清楚。元朝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明初周王朱橚的《普济方》都有雄黄酒的记载,明髙濂《遵生八牋》亦有“五日午時飲菖蒲雄黃酒辟除百疾而禁百蟲”的说法。而从驻马店现存地方志记载看,明朝中期驻马店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已相当普遍。关于雄黄酒的制作,明谢肇淛《五杂俎》说“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雄黄酒指“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而道光间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则称“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驻马店不少地方有“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但随着医疗条件的提升,虽然民间还有保留有用雄黄涂抹耳鼻口的习俗,但饮雄黄酒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端午吃粽子、炸菜角、煮鸡蛋、煮大蒜等仍然盛行和保留。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为青少年做高质量有温度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