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8159
黄奶奶示范如何与艺术品互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夏瑾/摄
艺术家张岚芊的作品“溯源—空间对话”。受访者供图
“进来看看,了解一下龙游的水脉文化。”9月26日,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挑水巷艺术展区,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奶奶格外引人注目。“我们一共有18位志愿者,都是奶奶辈了,我今年62岁了。”志愿者毛瑞文对记者说。
这天是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首届“水脉艺术节”开幕的日子。这是一次由一批龙游回乡艺术青年发起的为期3个月的艺术乡建活动,得到了龙游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活动期间,来自5个国家的130余位艺术家来到龙游,汲取灵感,选用当地材料,现场创作400余组包括实验艺术、纤维艺术、公共艺术、影像艺术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并在龙游古城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和溪口镇两大展域的4个艺术分区进行展览,借助艺术的魅力促进文旅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文人空间”展厅布置在挑水巷的一栋古香古色的宅子里。“这是一个以中国书画作品为主题的空间,展示了本地文人画家在传统生活中的创作状态。”一进门,毛奶奶便告诉记者,她家以前就住在挑水巷的一座老宅子里,她在这里出生和长大,对老宅子有很深的感情。后来挑水巷居民集体搬迁,她和家人才离开了老宅子。毛奶奶说,自己之所以来当志愿者,除了对老宅子的感情因素外,另一个原因是自己一直都很喜欢书画,她的弟弟是龙游当地的画家,擅长画虾,她自己也喜欢画画,尤以水墨牡丹最为拿手。
策展人丁楠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展区里的18位志愿者奶奶都是住在挑水巷附近的居民,请她们来为艺术展做导览,也是策展理念的一部分。
“这次展览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采用当地的材料创作的,他们的创作灵感也产生于这片土地。志愿者奶奶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地方,她们对当地山水和人文环境都有着深入的理解。”丁楠说。为了让展览与本地文化更好融合,让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作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被观众理解和接纳,需要有一个中间媒介,而最好的媒介就是生长在这片土地、被本土文化浸润的奶奶们。
开展前,丁楠带着志愿者奶奶们观看了挑水巷展区的所有艺术作品,给她们讲解这些作品的艺术内涵,希望她们能以同样的方式讲给参观者听。然而在尝试后,丁楠发现这个做法行不通,奶奶们对作品的理解与艺术家完全不同。他忽然想通了一个道理:每个人观赏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视角,奶奶们的视角是纯粹的、生活化的,她们在观看、思考和讲述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新的认识,有可能是误读,然而这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些误读会引发更多的想象,因而也更加珍贵。于是他对奶奶们说:“就按自己的理解给观众讲解,让观众听到你们的想法。”
“这个空间里有薰衣草,对身体很好。”“像这样,拍拍手,喊一喊,这里就会亮。”在“溯源—空间对话”展厅,志愿者黄水连一边讲解,一边拍手示范着。
黄水连今年72岁,退休前是某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师。而今天,她的任务是告诉参观者在这个“对话空间”里如何跟艺术品互动。
黄奶奶对记者说,她很喜欢展区里这些新颖独特的艺术品,“看起来让人感觉很舒适”。她来当志愿者,不仅是因为喜欢看艺术品,更是因为喜欢这里的老房子。黄奶奶从小就住在挑水巷附近,亲眼见证了这里的老房子被政府征迁、保护,建成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她说,举办这场艺术展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可以让人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愉悦,还可以让老房子得到充分利用,让年轻人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了解这些古老建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年轻人可能只见过砖墙,没见过泥墙。这种墙要先用两块板子固定,往里面灌泥,再用锤子锤,才能变成墙。”黄奶奶认真地向记者介绍。
如何通过艺术来改变乡村?这是丁楠在此次办展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艺术乡建的核心问题是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得更好,在经济和精神上都能得到提升。因而,艺术乡建的主体不是艺术家,而是每一个在乡村生活的本土居民。此次在龙游举办艺术节,把艺术展引进乡村,也是希望借助艺术的力量,激发当地民众对生活产生新的理解,创造新的可能,同时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建设乡村。
丁楠告诉记者,水脉艺术节只是一个起点,他还有很多想法,“比如用艺术作品把龙游石窟、民居苑等旅游景区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连接起来,吸引更多游客;开设土特产文创店,为当地土特产进行艺术化的展示,在激发人们购买欲的同时也让人们体验到艺术带来的不同感受……”
“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我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进行下去。”丁楠说。他理想的目标是,“让艺术作品和公众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让居民在身边每个细小的角落里都能看到艺术,让生活在广袤乡村土地上的村民和艺术家一起获得更快乐、更美好的生活,体验更多的可能性”。
丁楠认为当代艺术很难被定义。艺术可能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一种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审美,创造美,诉说自己的故事、理念、情感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黄奶奶告诉记者,在艺术展览开放的3个月里,她会一直在这里当志愿者,“只要需要我,我就会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0月16日 04 版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 / 刘洁琼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让艺术走向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