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9274
楚建锋
蓬荜生辉万古明。人是高级动物,基本温饱解决后,在物质生活中追求精神享受是天性。而且,越是物质富有,越追求文明生活的多样化。大元走了,大明走了,大清走了,留下了代代成熟、日臻完善的紫禁城。这座城,皇帝老儿在文明进化中享尽了荣华富贵,也留下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这些,都通过一定的物件或艺术留了下来。这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也是社会进化、文化传承的历史必然。
因而,紫禁城作为皇权的象征,也是物质文明的载体。帝王们的生活怎么样?锦衣玉食随着年轮流转消耗殆尽了,但帝王时期的生活景象能够留存下来。而今,人们步入故宫,更多看到的是故宫留下的文明生活的写照。正因为如此,才使这座宫殿巍峨壮观、光辉永耀。
饮食男女之欲焉。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深厚广博。俗话说,“千里路上做官,为了吃和穿”,明尊卑、定礼数的饮食,更能体现出尊贵。皇帝虽为九五之尊,是天下最大的官,但也是人,同样追求衣食住行娱的完美。辉煌的紫禁城虽然是皇权至上的过往,但是,在城内生活过的皇帝们,曾经的气息尚存,他们“吃”传播着别样的气息。
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经历了秦汉魏晋时期的交流融合、隋唐五代的持续发展和辽金宋元的繁荣昌盛,到明清时期已至鼎盛。孙中山说过:“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而今,口齿留香、名满大江南北的淮扬菜,也得益于宫廷的推广和盛行,从中可看出当时宫廷“吃”之一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手下的开国将领也多为淮扬人,所以官场上流行的菜色,就以皇帝们常常吃的“民间菜”“江湖菜”——淮扬风味为主。为适应朱元璋的口味,宫廷御厨特意烹制了太祖烧香菇、长寿菜、徽州毛豆腐、叫花鸡、珍珠翡翠白玉汤等流传至今的名菜,都带有浓郁的淮扬菜特色。在明朝初期的国宴上,淮扬菜成为御赐宫廷菜的主要菜系。
随后,朱棣迁都北京,建紫禁城,且随着经济的繁荣、烹饪技术的提高和原料的增多,菜式也更加丰富,味道也在淮扬风味的基础上,有了以北京为轴心的本土化。尤其到了明朝后期,奢靡腐败之风盛行,宫宴中改良的淮扬菜奢华到了极点,清一色的山珍、海味与荤腻重口的肉食成为餐桌上的主菜,据明史载“凡内廷大宴,日耗千金”。
若说明朝的宫廷菜是“江湖”与“宫廷”的结合而流行于神州大地,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八大菜系之一,则清廷的菜系可谓“高大上”了——这就是满汉全席。通过清廷的宫廷菜,可以看出清朝皇帝以及王公贵族的穷奢极欲、贪婪之至!
满汉全席是清廷的“国宴”,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的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清朝皇室源于东北满族,入关后更加重视荐新礼仪、知时节、吃时宜,同时也可以看出清代的荐新物品更突出满族发祥地东北的物产。
据乾隆年间李斗著《扬州画舫录》记载,满汉全席共有108道菜式,以东北、山东、北京、江浙菜为主。其中,南菜54道,包括30道江浙菜、12道闽菜和12道广东菜;北菜54道,包括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和12道满族菜。其珍品如犴鼻、鱼骨、鳇鱼子、猴头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等珍奇原料;突出满族与汉族菜的特殊风味,融烧烤、火锅、涮涮锅为一体,同时又展示出汉族烹调扒、炸、炒、熘、烧等兼备的特色,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至高境界。
满汉全席分三天吃完。不但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而且礼仪讲究。入席前,要先上二对香、茶水和手碟;台面上有四鲜果、四干果、四看果和四蜜饯;入席后,再上冷盘,然后热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分为六宴,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味,搜寻山珍异兽。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
全席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席间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之美德,有古乐伴宴,令食者流连忘返。全席食毕,让食者在美轮美奂、身心俱佳、流连忘返中,领略中华烹饪之精华,畅享饮食文化之渊源,回味万物生灵之至尊。
家国体制下的皇权至上时代,紫禁城的饕餮豪餐,也不是皇帝一人独享,在城内的大臣、军机、翰林、御医、侍卫、宦官、宫女等,都是美味的食者。据记载,紫禁城每天的用餐人数在400-800人左右。用餐人数最多的纪录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85岁的乾隆准备禅位,在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千叟宴,邀请五千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参加宴会,成为紫禁城仅此一次的“海吃”。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