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功能与传承价值

    点击量:15853

作者:葛大伟 陈延斌(分别系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家礼,即家庭或家族的礼仪,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礼仪系统。源远流长的中华家礼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历史智慧,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家礼建设。深入把握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疑将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传统家礼文化是中华礼乐文化之始

礼乐文化,作为维系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和社会格局的重要制度设计和精神纽带,其历史源流一直存在争议。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源于原始社会祭祀说、源于原始社会风俗习惯说、源于原始礼仪说、源于人情和历史说、源于生产生活说等。综合各说之共识,祭祀、风俗、分工等原始社会家庭生产生活场景应是礼乐文化诞生的现实基础。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立”字清晰表述了礼乐制度的建构逻辑。《朱子家礼》开篇明确指出:“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其本也。冠、婚、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这里的“本”即家礼的本源、实质,而“文”是指家礼的结构、形式,也即家礼的经典化。最早关于礼乐文化的记载,绝大多数是关于家庭或者家族礼仪的内容。如《左传》云:“孝,礼之始也。”荀子认为礼之“本”在于“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礼记》云,“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强调“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可见,析分家庭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是礼存在的本义和源头。以家庭礼仪秩序为核心,延展至社会公共领域,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可见,家礼文化是礼乐文化的逻辑起点,为殷周以降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传统家礼文化是传统社会的家庭与社会治理之基

  家礼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礼仪,它以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礼教调整着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维持着孝老敬长、敦亲睦族的家庭家族日常生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浓郁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维护了传统社会家庭家族生活的稳定与发展。

  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家庭。因为“礼”的本质是一种“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辩证统一的理性自觉。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认为,儒家的礼仪文化“对家庭和社会态度作出了规定”,主要作用是“借此建立了一种旨在维持社会和国家之秩序、等级的伦理、生活规范”。在儒学的建构框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逻辑体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而治国有道,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所谓“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与“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礼仪文化始终是社会礼仪文化的价值之轴。从小家到大家,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制,家礼文化对全社会起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基层制度保障,构成了中国社会数千年来爝火不息的“超稳定结构”,对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家礼文化的现实样态与传承价值

家礼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至今仍然能够找到其“活着”的现实样态,从中不难发现其传承价值。其一,在婚丧嫁娶等家庭重要仪典活动中,家礼一直存续。婚礼和丧礼相对于其他家庭活动而言,仪式感最强、结构性程序最多,保有的传统家礼文化遗存也最典型。尽管存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客观现实,但今天的婚礼、丧礼或多或少还存有古风。其二,在家庭教育中,家礼仍在被广泛应用。中华民族向来注重“父慈子孝”的家庭亲子关系和“养而教之”的家庭教育实践。敬长礼仪、餐桌礼仪、贺寿礼仪等至今仍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三,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家礼普遍存在。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节气文化中,仍然保留了大量传统家礼文化的历史遗存。如,农村利用节气文化开展生产劳动;家人在清明、中元等节日进行祭扫活动;家庭在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制作特殊饮食、举行特别仪式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积极吸纳借鉴传统家礼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有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一是利用家礼文化涵育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国古代的《周易》卦辞中就有“正家而天下定矣”的表述,“知书达礼”是施行家教的首要目标,“诗礼传家”是不坠家风的重要手段。家礼在操作性上贴近生活,通过“自然法”“习惯法”的形式,将家庭道德观念在洒扫应对、人伦日用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渗透给家庭成员,相较于“经礼”更能体现人的“主体精神”和“意识自觉”。因而家礼在承袭家族传统、沟通家庭情感、开展家庭教育、塑造家庭价值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载体作用。

二是利用家礼文化加强社会治理。中国独特的家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家庭与中国社会独特的生成和作用逻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通过家庭治理来实现社会治理,并形成了一套以家礼家规、宗法制度、乡俗民约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家礼文化虽是居家之礼,但其适用的领域、辐射的范围却不仅仅限于家庭内部。《礼记》把孝划分为三个层次,“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为孝的至高境界是以功显亲,光耀父母,为国为民作的贡献越大父母享受的尊荣就越高;次等的孝,是俯仰无愧,未让父母为自己蒙羞;最低等级的孝才是“能养”。由此可见,家礼文化对于社会治理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一家一姓道德教化的范围,而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扩展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领域。

三是利用家礼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家礼文化作为涵养中国人家庭美德、培育中华文明的特色文化,不仅对中国人而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和治理价值,而且就世界范围而言也蕴含着丰富的传播价值和交流价值。家庭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具备的社会组织形态,家庭价值、家庭情感是文化隔阂最少的传播领域。向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受众讲述中国家庭故事、家庭文化、家庭道德,往往最容易获得情感认同。《饮食男女》《我的父亲母亲》《地久天长》等反映中国家庭文化的电影屡获国际大奖,《都挺好》在国外视频网站火爆上线,《媳妇的美好时代》红遍非洲大街小巷,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讲美食背后的故事”的方式将中国人的家庭礼仪、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用富有哲理和诗意的解说词向观众娓娓道来,使得中国家庭、中国亲情、中国温暖跃然屏幕之上。这些反映中国家庭生活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海外热议的文化现象,正是因为讲好了中国的家庭故事,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这表明通过各种载体对家礼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实现活态传承,是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3日 15版)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 / 裴怡楠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避暑旅游正当时

下一篇:速滑世界杯北京站在“冰丝带”收官 中国队摘得2银4铜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