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2744
年终奖。(图源网络)
2015年末岁尾,朋友圈里关于年终奖的话题又热起来了,其实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年终奖这种奖金形式。
东汉时期,每至腊月,皇帝就会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汉官仪》中记载“腊赐”: 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贲郎、羽林郎3千。据说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钱,年终奖相当于一年的工资了。
图源网络。
宋代官员工资很高,名目也很多,令人眼花缭乱:正俸(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等等,年终奖却很少。每年冬至,皇帝给高级官员们发的年终奖,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两坛黄酒而已。
清朝皇帝年底会将年终奖装在荷包里赏赐大臣,大荷包一对,内装各色玉石八宝;小荷包四对,内装金银八宝各一份;微荷包一枚,内装金银钱四枚,金银锞四枚,这也算是挺丰厚的“年终奖”了。所谓的“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啸亭续录》)。
官员受赏。(图源网络)
在我国古代,高级官员的年终奖基本由朝廷发放,小官和小吏的年终奖则需要他们自己创收,办法也各不相同。
秦汉魏晋时期,竹简公文传达过程中,用皮质、丝织或麻布口袋把公文装起来,再糊上胶泥,盖上公章;另一个部门收到口袋,剥掉胶泥,倒出公文,把装公文的口袋攒起来,年底到市场上卖钱,年终奖就有了。
唐、宋时期,有一段时间朝廷允许各州府衙门向民间放高利贷。本金由朝廷拨付的“本钱”和“公用钱”组成,也有官员们自己凑的集资款。获得利润,国家财政抽小头,地方留大头,大部分利息都存进了小金库,其中一些钱用到岁尾发年货、发红包。
明清时期例外,京官没有年终奖,比较穷困;地方官则来钱渠道多,为获取信息和得到京官照应,他们常为京官们的年终奖买单。每当冬日降临时,地方官员便会以为京官购置取暖木炭为名,向六部司官孝敬钱财,此谓“炭敬”。为显儒雅,他们所附信上一般不直接说数目,以梅花诗八韵、十韵或数十韵来代替;“四十贤人”为四十两银子;三百两就说“毛诗一部”。这种来源的年终奖,其实就是变相的贿赂。曾有个笑话:有人给贝勒载涛送“炭敬”,信封上书“千佛名经”四个字,可这位花花公子看不懂,拿去问别人,拆开才发现里面是一千两银票。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年终奖只要来源清白,都是人们辛勤工作一年的犒赏,里面包含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肯定和对新一年的希冀。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武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传承盘古精神 保护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