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4551
中新网太原12月22日电 (记者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2日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霍州市发现始凿于唐代高武时期的千佛崖摩崖造像及窟前遗址,为研究盛唐向中后期过渡的造像风格、类型演变提供了重要史料。
千佛崖摩崖造像及窟前遗址的北区造像。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千佛崖摩崖造像及窟前遗址位于霍州市西南7公里处的汾河东岸山崖上,项目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发掘,分为窟前遗址与崖壁造像两部分。
此次新发现的善跏趺坐佛造像龛。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窟前遗址共布设探方20个,造像窟龛的雕凿非常集中,初步统计共70余龛、约300尊造像。崖壁上方有一尊高达6米坐佛,为“高武时期”雕凿而成。本次发现的5尊十一面观音,别名大光普照观音、密号慈愍金刚,从目前发现来看,十一面观音形象在中国大量出现在唐代,武则天时期以后逐渐流行。
此次共发现近20处铭记,经过识读,确定铭记内容有纪年、地名、人名、官名等几大类别。其中纪年有开元五年、天宝三载、长庆二年等;地名有晋阳郡、安边郡、晋州、太原等;官名有县尉、中书舍人、度支、判官、押衙、副将等。
据考古人员介绍,霍州市千佛崖摩崖造像及窟前遗址始凿于唐代高武时期,是山西重要的唐代中型造像群,既有太原天龙山石窟唐代造像风格,也受洛阳龙门石窟、关中地区唐代造像风格的影响,为研究盛唐向中后期过渡的造像风格、类型演变提供重要材料。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