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守艺人”:在“守”与“变”中唤醒老手艺

    点击量:41309

中新网银川3月16日电 题:青年“守艺人”:在“守”与“变”中唤醒老手艺

中新网记者 于晶

单手悬空,拇指迅速上下翻动,喉咙鼓动,嘴唇半阖,优美的曲调娓娓传来……3月16日午后,李旭坐在自家小院里演奏民歌《花儿》,这只闻旋律却不见乐器的景象,让人啧啧称奇。

曲毕,李旭从口中取出一个马蹄形的金属质小件儿,原来,先前悠扬的乐声便是从中传来。“这叫口弦,和现代化的电子科技乐器相比,口弦带着时光的韵味,那声音可以让内心回归平静。”李旭说。

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体积最小的乐器之一,口弦也被誉为“人类的初音”,将它放在两唇间,利用口中的气流使颤音发生变化,产生共鸣,便有了曲调。

口弦是用薄竹片或金属制作而成,头小尾大,像一只鸟。人类先民也以口弦传情达意,目前中国出土的口弦,最早距今已有4300年。

李旭告诉记者,口弦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多用于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中,也用于舞蹈伴奏。曲调多为即兴创作,妇女尤其喜爱吹奏。“以前,妇女弹口弦主要是为了消解忧愁、表达心情。”李旭说,妇女们会在农闲时吹奏口弦。

与其他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口弦也存在着保护和传承的难题。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传承方法:有人建议通过改进口弦本身,使之发出的音调更高些,更明确些,以便适合演奏;也有人认为应该整理出一些曲谱来;还有人认为应该改变演奏技巧,加速合奏等形式……

李旭的母亲安宇歌致力于口弦的传承与创新,这位被誉为“口弦皇后”的国家级口弦非遗传承人经过多年的摸索钻研,她将传统的口弦制作进行创新,让口弦本身更加美观、便于演奏,还整理出一些即将失传的曲谱。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能娴熟制作、演奏这种乐器的人已屈指可数,口弦正面临失传的命运。”受母亲影响,李旭也开始探索口弦的传承之路。

李旭认为,必须颠覆之前的方式,让乐器口弦“活”起来,才能走入年轻人的眼、走进年轻人的心。

这些年,李旭和母亲将目光放眼世界,他们不仅收集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的上百件口弦,还汲取国外口弦制作技艺,在制作中融入现代元素。此外,李旭还和妻子打造口弦IP,尝试让西洋乐器和口弦“相遇”,将这种古老而传统的器乐推向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呈献给大家,让口弦成为可以随时传播的器乐。

“作为传承人,我有义务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在保留文脉的同时,让这古老的乐器适应当代土壤,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李旭希望,未来有更多人能够接触、了解、喜爱口弦,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完)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 / 杨盼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聆听一小时”公益项目上线 吁全社会关爱老人

下一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