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44982
△ 8月12日,航拍临江灾后现场,图片来源:都市快报
日前,“利奇马”台风过境浙江临海,受强降雨影响,临海市灵江水位快速上涨形成倒灌,导致全市严重内涝,这座千年古城变成一片“汪洋泽国”。
△ 台风过后,临海居民在回浦路积水路段行走,图片来源:新京报
据最新消息,目前临海城区积水已经退去,主干道等道路已恢复畅通,灾后救援在持续进行。
台州府古城墙:临海而建的宿命
在台风肆虐的这两日里,全国的网友都自发为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浙江小城打气,#临海全市被淹# #临海撑住# 等微博话题引发了数十亿的阅读。而让许多网友背负起“保卫临海使命”的缘由,乃是即便水漫临海,也淹没不住这座古城散发出的千年气韵。
△ 被洪水围困的临海古城,图片来源:新华社
临海是浙江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至今还保留着自明清以来的古城墙、古建筑,尤其是台州府城墙。这段城墙始建于东晋,历史上曾多次拆毁、重建及修缮,元朝时因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免于拆除。2012年由台州府城墙等组成的“中国明清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它还曾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赞誉为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蓝本”。
△ 台州府城墙,图片来源:@蔡石2015
临海这座城市顾名思义,临海而建,居民靠海为生,却也为水患所困。史书记载,从北宋到清朝,每到夏秋时节,山洪暴发,外加海水倒灌,古城墙的防洪作用就凸现出来了。清康熙年间,临海古城墙沿线修建了八座瓮城(现存四座),加强军事防御功能。不过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瓮城改方为圆,更能缓解洪水的冲击。
△ 暮色中的紫阳古街,图片来源:蜗牛资讯
除了台州府城墙,临海古城还保留着宋代的遗风和明清的格局,陌巷小街纵横交错,砖瓦石墙高低起伏、鳞次栉比,大成殿、龙兴古寺,紫阳古街这些古建筑都透着历史沉淀下来的韵味。
当古建筑遭遇洪水猛兽
古城、古建筑遭遇台风并非偶发事件,这在盛行季风气候的东亚、东南亚沿海地区,甚至成为一种常态。
日本也是一个经常遭到台风侵袭的国家。2018年9月,日本关西地区遭遇了25年来最强台风“飞燕”,大阪、京都、奈良等地受灾严重。受狂风和降水的影响,许多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宝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部分景区甚至进行了长期的关闭修复。
△ 京都岚山的渡月桥桧木栏干,东侧有约100米倒落,图片来源:人民网
在中国南方,除了台风在沿海地区带来强降水和狂风,很多临江之地在雨季也会遭遇暴雨、洪水等灾害的侵袭。
△ 2014年凤凰古城洪水,图片来源:3D客栈网
湘西的凤凰古城几乎年年都会遭受水患,特别是2014年7月的特大洪水内涝,景区内所有店面停电并关闭,12万人被转移。一位住在古城客栈的网友发微博称:“一觉睡到10点,大水就已有脖子那么深了,整个大厅家电家具到处漂着……”
2018年11月,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约旦佩特拉古城遗址发生山洪暴发,数千游客被迫撤离。目击者称,汹涌的洪水发出“雷鸣般的咆哮”倾泻而下,游客们尖叫着逃命,有些游客从头到脚陷入泥浆。
看来,古建筑饱受台风、洪水之苦,是个令全世界都头疼的问题。
防灾救灾:古人有妙招,今人有技术
就台风而言,这种灾害对古建筑的侵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水患,而是风灾。
面对自然灾害,虽然事后的赈灾修缮工作很重要,但赈灾不若防灾,如果能从一开始就将损失控制到最小,那自然是更好。几千年来,面对水患和风灾,古人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许多妙招,并将其运用在建筑与城池的营造上。
中国建筑中常见的檐和瓦,除了装饰作用,其造型和质地也具备排水的实用功能,比如琉璃瓦,就是把瓦片烧制成琉璃这种具有防渗水功能的材质。
△ 檐与瓦
地面与地下排水也很重要,比如砖石路面与沟渠。北京故宫以强大的排水能力著称,这源于各种或明或暗的导水沟渠的有效配合。故宫地面上有很多状如铜钱的排水孔洞,被称为“钱眼”,雨水从“钱眼”进入各种明沟暗渠后,最后通过螭首排走,形成“龙吐水”的景象。
△ 故宫“龙吐水”
对于防风,古人在建筑学上也是下过一番工夫的。位于广西容县的真武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史上曾遭遇三次特大台风,但几百年来不曾换料加固或大修,这源自其巧妙的“悬空柱”结构的设计。
△ 真武阁的悬空柱
整座真武阁由3000条格木构件,地基没有坚硬的石头,也不用一钉一铆,二楼的四根承重柱悬空不落地,令人啧啧称奇。当凶猛的台风来临时,台风力是动态的,而杠杆结构和松动的榫与卯以及斗拱都是动态的,动动为静,风力自行消减达到稳固的作用。
不过,洪水猛兽可能要比狂风暴雨凶残得多。一旦城门“失守”江河倒灌,或是积水成渊城市内涝,那建筑也免不了遭遇水泡的侵袭。这也是古人一直苦恼的问题。
△ 洪水退去后,市民从临海古城紫阳街经过,墙上有洪水留下的水痕,图片来源:新华社
不过,如今人们有望解决这一难题。英国科学家威尔斯受到动物皮毛表层油脂防水的启发,研发出一种以植物油脂为原料的外墙防水涂料,在掺入适当的添加剂后,植物油脂涂料能在古建筑的外墙形成薄薄的防护层,其渗透性甚至可以弥补古建筑外墙原有的一些瑕疵和裂缝,对建筑物还能起到加固作用。
这种植物涂料有待进一步研发和推广使用,却为我们的古建筑保护指明了一个方向。
回到现实中的临海古城,对于这些受灾的古建筑,一位考古工作者表示,要做好现状调研,对比之前的工程原样,再做修缮评估。目前,这里的灾后清理和重建工作正在各方的努力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 临海紫阳街居民在清除淤泥和垃圾,图片来源:新华社
参考资料:
新华网 《古城洪灾 八方驰援——洪水灾害下的浙江临海现场目击》2019.8.12
都市快报 《空中俯瞰临海:市区积水已退,主干道已恢复畅通》 2019.8.12
新京报 《台风“利奇马”离去 千年古城临海仍一片“泽国”》 2019.8.11
封面新闻 《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佩特拉古城遭遇洪水 数千游客惊慌逃命》 2018.11.10
人民日报 《日本关西地区因台风受损古建筑景区开放指南》 2018.9.6
法制晚报 《游客谈凤凰古城被淹:一觉睡醒 大水淹到脖子》 2014.7.16
历史大观园 《古代的房子为什么不会漏水?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2019.3.26
建筑人mp媒体号 《台风泛滥,古建筑是如何防止被雨水侵蚀?》 2018.8.26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搜狐
责任编辑 / 董华伟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