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50892
这两年,崔永元有点火,始终在“战斗”:他痛斥转基因推手,怒怼范冰冰,揭露娱乐圈洗钱黑幕。在惹起巨大声浪里,支持者与反对者同样激烈。今年12月,小崔新书《有话说》出版,这个以“说话”为生的人,时隔十余年再度出书,也开始真正享受“说话”本身。
前些年,墨镜导演王家卫从崔永元那里拿走了一个故事版权,说要改编电影。故事的版权期是5年。转眼两年过去,资料和时代背景如痴如醉地整理了不少,可电影还一点动静没有。
墨镜王跟他说:“小崔,很可能5年过去了,我还没开始拍呢,到时候我们得再续。”
王家卫的“慢”让崔永元有点慌张又震慑:这家伙“要构建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时代啊”。可在这个效率衡量一切的社会,作品必须马上完成,时间就是洪水猛兽。崔永元心里也犯嘀咕,20岁时,一切皆可;50岁后,时不我待。这世界上像王家卫那样的疯子,不多。在小崔家里,书柜里的好些书翻都没翻过,没时间。他跟朋友自嘲说,书摆在那儿就像行为艺术。
崔永元
不过,也就是在这两年里,崔永元搞了不少事情:痛斥转基因利益链,成了公众认知“反转”的领军人物;怒怼女神范冰冰,揭露“阴阳合同”,在公众眼皮底下爆出了娱乐圈的洗钱和漏税黑幕。
同样是靠“说话”为生,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叫人领略什么是高情商的如沐春风;而崔永元的“说话之道”却是硬碰硬地得罪人,近乎一场场“战斗”。在媒体的采访之中,崔永元说,“我就是中国的堂吉•诃德”。从一度抑郁、淡出公众视野到重新占据公共话语,他把自己搞得有点火,有点危险,朋友圈里一度流传他“有今天没明天”的猜测,颇有些悲壮、爆裂甚至荒诞的意味。
似乎,少有人能在民众之中做到小崔那样情感和认知传播的能量与强度。在他惹起的巨大声浪里,支持者与反对者同样激烈:看笑话、冷嘲热讽、全面围攻者有之,爱戴、守护、牵肠挂肚者亦有之。除了舌尖上的战争,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也在持续运转,他几乎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了口述历史的工作上。作为一个资深影迷,崔永元还监制和导演过电影,今夏他的文献纪录片《您一定不要错过》也上映了,尽管并没像他的言论那样激起舆论的热情。
崔永元
2018年12月,由磨铁图书策划,崔永元最新作品《有话说》正式与读者见面。这个以“说话”为生的人,时隔十余年再度出书。崔永元自己觉得这本书的节点很有意义,就像人生的起承转合,“其中很多都是笑过、痛过之后的感悟,再好的编剧也编不出来”。他在序言里写:“声音很多,声浪很大,你可以在书中找到很多你想要的答案,也可能在这里发现更多的问题,关键看你是来看热闹的,还是来看门道的。”
《有话说》
作者:崔永元
版本:磨铁|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年12月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崔永元有过很多人生理想,多不靠谱的都有,但从来没有一个选项叫“成为一名主持人”。他甚至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事情只是机缘巧合。什么时候开始享受说话这件事儿的?“应该是某一天突然摸到了电门吧。”
很久很久以前,崔永元做的一期节目让他懊悔了好多年。策划人请来贾平凹,那期节目就叫作《大学里来了个贾(假)教授》,整场他都在自以为是地批判这个“假,教授”。此后,崔永元光是给贾平凹道歉就道了三次。他说,“我用了20多年的时间,慢慢找到说话这件事情在我心里真正的价值和秩序,也慢慢抛弃掉那些说话之外的光环和杂念,真正享受说话本身。”
主持人似乎是“说话”的主角,掌控全局的引导者。今天从主持人改行做大学老师的崔永元,不再认同这个说法。“为什么总要别人去适应你的世界?”小崔觉得,人啊,“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在以前无比辉煌的时候,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被称为名言警句。现在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也在微博上恢复了普通人的样子。这个时候出版的这本书,我会觉得特别珍贵。”
以说话为职业,干了这么多年,小崔的“说话之术”也在演变。“曾经我们总想着一定要感染千万人、影响千万人、纠正千万人、指引千万人,我们有那么多规矩和套路,好像只有这样才可以开始做一件事”;今天他反而觉得,每一个思想都是独特的,每一个说法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做法都是独特的——这些做法都值得尊重,而其中很小的部分是值得借鉴或者效仿的。
小崔的说法,大概与他力推口述史的精神是一致,“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作者,都可以写一本有关自己心得和经历的书”。
小崔也是个“猫奴”
“我会觉得我的宿命感很像《小城之春》。可能我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自己觉得特别好,有那么点儿了不起,然后等到纪念我逝世95周年的时候,大家才突然发现,原来那个叫崔永元的人,还曾经养过一只叫安娜的猫。”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崔永元也是个“猫奴”。喜欢养猫,并且如醉如痴。他可以和猫们搏斗一晚上,谁都别睡觉。他甚至把猫视作历史的一部分,“你看,每只猫都是这个时代的样本,天生自带故事。跟人一样。”
崔永元的猫,安娜。
“我养了一只猫,名叫安娜。当别的猫靠近她的地盘时,她就会摆出一副‘老子弄死你’的架势。而当她撒娇卖乖的时候,她看起来就像是这个世界上最和顺温柔的小姑娘。她知道我所有的事,一般不发表见解,偶有一次评价,往往一针见血、一剑封喉。所以在说话这件事儿上,她远比我厉害。”
崔永元写猫时的溺爱,跟其他猫奴没什么不同。他甚至把猫上升到了一定高度:每只猫(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倾听者和表达者。
55岁的崔永元已经进入人生后半程。他觉得自己在生活上是个太喜欢玩儿的人了,只是各种各样的喜欢在前半生几乎没怎么实践,在后半生里总得实现那么一两个。“不过,总有一些内核不能丢,比如要一直坚信最高级的说话是实话实说,一直坚信每个人都自带技巧,独一无二”,他说。
崔永元的执拗,体现在于对理想世界的执拗。他与抑郁搏斗过,“其实,这么多年我也一直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像别的主持人一样,很单纯地享受做节目的快乐以及因为做节目而带来的成名的快乐,就是走在街上谁都认识你,走到哪里人都对你充满善意的那种快乐。我报过案、排长队买过东西、出差坐过火车和飞机,几乎都能受到非常好的待遇,比如升舱或者让我先上,哪怕是出门买一个小糕点,也会有人说:‘你等一下,我给你拿一个新出炉的。’我应该特别高兴的对吧,至少按道理没有理由不高兴,但好像就真的高兴不起来,我的朋友都说:‘你太矫情了,你这个人没法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觉得在一个文明的国度,每个人都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和尊重”,崔永元会因为自己的“特权”而感到不安,这可能是他与大多数特权者的差异。在现实里呼吸、自处和与人处,他最终还是有点无奈地得出一个结论——半是与生活和解:“我们永远做不到为大众活着,但也千万别把自己丢了。”
崔永元很爱台湾导演蔡明亮,他热爱那些非常典型的蔡明亮式镜头。后来加了蔡明亮的微信,每次都想跟蔡导聊电影知识,蔡导却只回复哪顿火锅吃得特好,哪个戏院不错之类的。这也是对生活的挚爱。
蔡明亮电影《你的脸》
蔡明亮的电影《你的脸》真正体现出“每个人都普通而平等”的事实。影片只有13个镜头,镜头中只有13张脸,每个人五到十几分钟不等。没有机位移动,时间仿佛静止,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有人一直沉默,有人睡着了,也有人把头转了过去,没有人讲一句话。
崔永元看这部电影,看到第一个人的时候就开始掉泪。
“每个人背后都有属于他自己巨大的喜怒哀乐和起承转合,有时代的因素,也有自己的痕迹,但是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我们已经太久没有好好地去看看眼前的一张张脸了。这个时候说什么都不重要,生命就是这个样子,残酷又真实,你看就好了。”
“因为你会觉得那个就是人生啊。”
访问:崔永元《有话说》
(以下访谈内容由图书出版品牌“磨铁”提供)
Q1:距离你上一本书的出版已经有十几年之久,此时的这本书对你来说,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Q2:关于谈话、梦想和人生,你现在有了哪些新感悟?哪些东西又始终如一?
Q3:你在书中关于说话之道的分享,更多侧重于“道”而不是“术”。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学会“好好说话”,享受“好好说话”,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Q4:你说“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倾听者和表达者”,这句话如何理解?
Q5:你提到自己前半生的理想几乎都没有实现,希望自己未来的生活可以有新的尝试和可能。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会在哪些领域有新的尝试?
Q6:你在书中分享了一些看起来可能“不合时宜”但“活得极致”的人,包括王家卫、蔡明亮甚至是贡斌、王朝阳。作为朋友,你从这群人身上看到哪些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想法?
Q7:如果说贡斌是为了纸活着,王朝阳是为了翡翠活着,杨丽萍是为了舞蹈活着,那么,你是为了什么活着?
Q8:你在书中提到自己的宿命感很像《小城之春》,要非常多年之后才能被人看到,这是悲观还是淡然?
Q9:你说现在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了口述历史的工作上,也非常高兴今天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你对年轻人可参与口述史有什么期待?
Q10:当下选择回到传媒大学教书,你希望可以教授、传达或分享给今天的学生一些什么?
Q11:你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被时代选中的一类人吗?
Q12: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希望可以回到哪个年代?
Q13:今天的你,开始享受说话了吗?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新京报网
责任编辑 / 平筠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