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抒情叙事散文诗——盼 归 祭

    点击量:32967

作者 张润东 张泽晖

他在海的那一边,

她在海的这一边。

十天短暂的婚姻,

六十一年漫长的等待。

浪花翻卷着无尽的思念,

海风传送着深情的呼唤。

 长篇抒情叙事散文诗——盼 归 祭

那是大陆海峡之间——

夏爱英思夫盼归的凄美画卷……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世上焉知还有比思念更让人——

感觉得到时间的重量呢?

人的命运常常在某一时刻被改写,

爱情就是其中的那一种。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她在改变着人的个性,

左右着人的生活。

 

选择一种爱情,

也就选择了一种人生,

无论你预期的结果如何。

如果爱已成为生命的主宰,

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就算海枯石烂,

也将爱情进行到底。

 

她诞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旧中国,

她生长在中原腹地的嫘祖故里——洪河岸边,

她经受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洗礼,

她接受了“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传统遵循,

她是长女, 稍有更事就替体弱的父母分担风雨,

她像慈母, 精心照料三个妹妹一个弟弟,

勤劳中,她学会一手针线活,成为远近闻名的女红。

于是啊,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少不了她,

求她绣花、剪纸、织布、赶嫁衣、做鞋帽的乡亲,

踩坏了门槛,挤破了家门,

但她啊,纵然是眼布红瘀、手不能捏针,

依然是有求必应,不取分文……

二十岁的她,像一株藏在山野里的幽兰,

清秀、素雅、端庄,

代代相传的好家风好名声,

方圆数十里啊,慕名上门求亲说媒的人络绎不绝。

可她偏偏爱上她舅家邻居、小她一岁的赵圣皆,

这个中等个儿、浓眉大眼、地主家的妾生子,

这个三岁失去父爱的人,

这个与寡母在夹缝中生存受排挤的人,

这个上过国立学校敢与命运抗争的人,

这个一心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热血青年,

在战火硝烟的炮声中,

他和她心手相牵成了人生的一体……

她是一个普通女子,

却谱写一首爱的绝唱。

 

她为爱守得一世情、一生孤;

她没有感受过爱的频率、享受过婚姻的幸福,

却用自己的一生诠释对爱的执著追求和坚贞不渝……

新婚十天的他要投笔从戎“精忠报国”,

愧疚地对她说:“你在家好好等我,等我回来!”

载着承诺的重担,双眸与心灵约会,

她朦胧一双泪泉:“你去吧,放心去吧,我会等你,等你回来”……

六十一年的等待只为临别前的这一句承诺……

从此啊,她点燃一盏思夫盼归的心灯——

让今生刻骨铭心的温馨与记忆沿着思念的脉络疯长……

从二十到八十一岁,

她在一份痴痴的等待中,

度过自己最美的青春岁月。

整整一个甲子啊,弹指一挥间。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从秋冬到春夏,从青丝到白发,

她每天习惯性地坐在门前的洪河岸边手搭凉棚,

想象着对面就是波涛翻滚的台湾海峡,

而海峡那边就是朝思暮想了六十一年的丈夫,

她相信总有那么一天,奇迹会出现——

她深爱的人一定会回来与她相见,

哪怕是入住黄土,她也心甘情愿……

白驹过隙,时光如梭,

走过春花秋月,坐看日升月沉,

斗转星移,她风雨无阻,初心未改,

日落盼日出,月缺盼月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新中国成立了,

却迟迟不见让她牵肠挂肚望眼欲穿的人儿归来,

哪怕是捎来只言片语?

莫非他在人间蒸发了?

让她揪心和煎熬……

“我就是死了,也要在地下等他”……

她是兰花,散发着幽香,

心疼她的好心人接踵而至,给她提亲,挤满小院……

二十等到三十岁,第一个10年过去了。

 

别人劝她:“爱英啊,算了吧,你跟他过十天,却等了他十年,你没有辜负他,何必这样苦自己呢?趁年轻,赶快再成个家吧!”

纯情的她却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等他!他一天不回,我等他一天;一年不回,我等他一年;一辈子不回,我就等他一辈子!” ……

四十岁时,又有人劝她:“你呀,别傻了,再这样下去就把自己害了,等你老了,支横不动的时候身边没个照应可咋办呀?还是趁早为自己打算打算,找个好人嫁了吧……”

看着她原本可以幸福的家,

却没有夫妻和睦的温情和儿女绕膝的欢愉,

看着这个原本可以生命如兰的女人,

日子却过得像清汤一样苦,

许多认识她的人心里佩服敬慕之余,

都忍不住心中的同情与怜惜,

试图劝说她丢掉那份傻气与倔强,

选择一条获得爱情甜蜜与家庭幸福的道路。

 

于是像当初上门求亲的场面一样,

求婚的人踩断了门槛,

说媒牵线的好心人门庭若市,

纷纷争先恐后介绍一些品端有成的单身男士。

 

面对众人的热心游说,

她心里热烫烫的,

她婉拒了这些可贵淳厚的善意,

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坚持。

她相信,纵使岁月流金,

她的这份傻气的等待终究会结出甘甜的善缘善果。

总有一天,

那个让她梦萦魂牵的“叫花子”终会归来,

哪怕是被埋入黄土,

她也要等着他回来!

她说,“万一有一天他回来,让他伤心,不是我的性格”;

她说,“我等着他,他总有个家,如果我那‘要饭的叫花子’回来,连个安身歇脚竖棍的地方都没有,我心里有愧啊”……

 

因为她的坚持,此后啊,在她面前再没人提及改嫁的事。

就这样,日子在等待中生长,在祈盼中拉长。

白天劳动还不怎么觉着,时光也好打发;

可到了夜晚,

当大地被黑魔吞没时,

孤独与寂寞如一条长蛇,

让她陷入最难熬最无助最烦心的时刻。

时间的双脚似乎走得特别地慢,

一秒长似一年,孤灯照壁,孑影相怜。

一份痴情的等待中,

错过了最宝贵的青春华年。

 

她为他独守空房,

为他尽心行孝,

为他家务农务一肩扛,

为他日夜思念愁断肠。

一个女人的青春长度可以用日子来丈量,

时光在一天天的守望中度过,

所有的思绪都已枯竭,

所有的意像都幻化成了一片空白。

日子是不能计算的,算着让人心疼;

等待是无法丈量的,愈量愈长;

企盼是没有准头的,

她却又偏偏对那么多美好的想象深信不疑。

 

于是啊,又有了寄托、有了希望,一次次的寄托,一天天的失望。

难眠时,她起床披坐,穿针引线,

烛光中恍惚他的笑颜依稀可见,

幻觉中他的情语萦绕在耳畔,

诗情画意地讲述那段并蒂兰花结同心的缠绵故事。

于是,她挑灯夜战,趁着一豆灯光做起了拿手的针线活儿。

白底黑帮,合脚暖心的千层底儿,

白底绿线,一茎双生的兰花鞋垫,

便成了她无数个不眠之夜赖以寄托的慰藉。

她用一针一线缝补岁月的年轮,

编织自己真挚的爱情……

 

1975年那场举世罕见的“75·8”洪灾却让她刻骨铭心。

洪魔一夜间吞噬了方圆数十里的村庄,

家,顷刻间成了汪洋泽国……

她捆木作筏,将老人转移到安全地带——

避开漩涡激流,用绳子拴牢在大柳树上,

她冒着即将房倒屋塌的危险,

头顶着一大包床单包裹的鞋子和鞋垫,冲出小院,

她不顾树枝划破的手脸,

硬是把这几十公斤的东西安放在树杈的最上面……

上游石漫滩决闸,洪河水决堤,如脱缰野马,

卷走了她那包如她生命般的“宝贝” ……

她像个受委屈的孩子不吃也不喝,

两天后,洪水刚刚退去,

就顺着河道趟着没膝深的淤泥,

顶着刺鼻的腐烂牲畜家禽恶臭气味,

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十几里寻找,

浑身上下都是污泥,

可恶的蚊虫也趁火打劫,

慌忙中不知何时丢了发卡,

散乱的头发和着汗水泥水像乱麻贴满脸颊,

鞋子也吸进泥窝里,腿像灌了铅,

她像丢了魂似的索性趴在泥堆里哭个舒坦……

过了些天,她听说“宝贝”有了下落,

十里外的村里有人捡到分给男人们穿了,

碰到村里去镇上赶集的人捎话说:“谢谢爱英,这儿十里八庄也只有她才有这好手艺!”

她听了心里似乎踏实许多,

找到了平衡的支点,

从此脸上有了笑容,

再也不提这件事……

 

土改时期,

受苦受累的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分得了田产,日子也过得蒸蒸日上。

此时她,由于家里没有支撑生活的顶梁柱,

与相依为命的婆婆的日子过得越发艰难。

后来经人说合,婆婆改嫁他人,

她独木难支,无奈之下回到了娘家……

一边侍奉双亲苦苦支撑,

一边期盼着丈夫的归来。

她相继送走了自己的双亲,

照看了亲戚邻里的一辈又一辈人。

这家有了孩子需要帮忙的她去带,

那家有了病号缺人手的她去照管,

拆、洗、缝、裢,样样都干。

 

挣工分糊口的那个年代,

她靠一双能干的巧手每日为生产队织一匹布,

换来的一些好的米面和细粮,

她挎着竹篮步行十几里送给改嫁的婆母补身子,

寒来暑往、几十年如一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

内战时许多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的大陆游子,

沐浴祖国改革开放春风,

陆续返回大陆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她盼了整整四十年的丈夫也终于有了音信。

从台湾回来的人说,

他没死,他在台湾成了家,已有了两双儿女,

由于身居要职,可能一时半会儿还不便回来。

她听罢便泪如雨下。

强忍内心的酸涩与无助,

托人给那个一去不回的他捎了口信:

这些年她一直等着他,她没有辜负他,更没有对不起他……

信被捎走了,也捎走了她的一颗心,

她整天心神不宁、寝食难安地等着海峡彼岸的回音。

可这信又如断线的风筝,不见影踪,

一年、两年始终没有音讯,再去打听,

捎信人说:他不信她这么多年会一直等着他,一直忠贞于他;

他说他收到了许多“家书”,

“家书”中说她对他的母亲不事奉养,动辄打骂,逼得他的母亲万般无奈改了嫁;

他还说他多次给她寄钱寄物,想让她对他的母亲好一点,却没有起到作用;

他说他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已经很是懊悔,

她对他的母亲的恶行劣迹让他深恶痛绝……

简直是晴天霹雳!

她一颗至纯至美的心被这些所谓的“家书”侮辱践踏,

这些被婆家族人编造的“家书”生生扼断了——

她与赵圣皆之间被时光磨剩的为数不多的温情。

她欲哭无泪,悲伤之下一度抑郁在床,茶水不进……

 

后来,年迈的婆母去世,

他匆匆从台湾赶回阔别多年的故乡。

久别归来,周围尽是记忆中的乡音土语,

故乡的模样跟记忆中的好像一样,又好像变了。

望着故乡的一草一木,

他陷入对故土与往事难舍的依恋之中。

母亲的亡故,让他不禁悲从中来。

当他看到母亲时,母亲已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奈何归来的时间仓促,

加上心中对夏爱英难以言说的愧疚,

赵圣皆为母亲整理了遗容、穿戴好寿衣、行了孝礼便匆匆离去。

当她得知这消息,手忙脚乱地赶去准备与丈夫会面时,

人去屋空的场景让她失声痛哭:

她那苦苦等了一辈子却未能照面的人呀……

 

赵圣皆回到故乡,

听到了热心的知情人讲她一直等着他和母亲自愿改嫁的事,

自然也明白了他收到的所谓族人“家书”的背后隐情,

解开了他多次给她寄的钱物落到了谁手之谜,

他深知自己的错怪与误解伤透了她的心,

便托人给她留话:他没想到这么多年她还独身等着他,

他说对不起她,更无脸面对她。

他知道这种人世间少有的真情,

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来偿还的,

永远也还不清,这真情啊,

一旦断裂,再无链接,

一旦错过,永无弥补……

 

光阴荏苒,岁月催人。

双鬓斑白的她,仍旧耳聪目明,

比起同龄人,她的身子骨还算硬朗。

从知道自己那个“没心人”在与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

她每天早上都把自己妆扮得干净利落,

手上还拿着一台小录音机,

精神焕发地走到村东头的洪河岸边与朝霞相约。

初升的太阳柔柔地把橘黄色的光线铺洒到洪河水面,

倚着陪了她一辈子的老柳树,

一遍又一遍地跟着录音机念诵着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深情写就的《乡愁》:“……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而又有谁知道在海峡的另一岸,

有一份比这乡愁更重的思念呢?

 

膝下无儿无女,上了年纪的她却并非无依无靠。

当年被她抚养过的侄儿、外甥们都已长大成人。

生活幸福安乐的晚辈们不忘她当年的恩泽与照养,

都争着要接她安度晚年,

善良的她不再孑然一身,

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情与家人的贴心。

当被小辈们问道:“这样空等一生,后悔吗?恨他吗?”

她慢慢地摇摇头,喃喃自语道:“他也不容易啊,可能是身不由己吧!”

当被问及还想不想他时,她低头不语。

其实,这还用问吗?她会忘了他吗?她不会,永远都不会!

尽管现实是那样残酷而无情,

但他在她心中已抹不掉也挥之不去。

她总是对在海军当军官的外甥说:“润东啊,香港澳门都已回归了,台湾也快了吧,到那时,两岸的人就可以像回家一样,经常来往了吧!我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那一天……要是等不上,你是咱中国海军的新闻官,不管咋说也得把我的心愿设法子告诉你姨父,说俺在咱家乡的黄土地下等着他!”

行动不便的她,

还执意要去外甥所在部队看看,

看看大海,看看海的那边……

外甥明白她的心情,坚定地对她说:快了,快了,您一定能看到这一天!到那时,陪您坐“回归号”航母,接姨父他们回河南老家!

 

她和相依相伴的河边那棵老柳树一起,

从亭亭玉立站成盼归的姿态。

她,坚守着一生不变的真爱,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二零零九年四月十七日凌晨,

八十一岁的她,安祥地倚靠床头边,

花白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

舒展的眉头里仍藏着希冀,

不忍闭合的眼角内还镶嵌着来不及滚落的泪珠,

她,左手拿着鞋垫,

她,右手捏着针线,

此刻,被时间永远定格……

 长篇抒情叙事散文诗——盼 归 祭

六十一年啊,

22265个日日夜夜,732个月,

她为他,一年做一双鞋,一月一双鞋垫,

这61双布鞋和732多双并蒂兰花永结同心的鞋垫啊,

是她熬过多少个饱蘸血汗泪水的不眠之夜一针一线用心做成的呀!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

她没有一日不流泪;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

她用独特的方式寄托着盼夫归乡的痴情……

如今啊,她全身被生土覆盖,

躺在家乡的黄土地下,

不知何日盼来她的人儿归……

 长篇抒情叙事散文诗——盼 归 祭

六十一年啊,

她痴情的等待最终找到扎根的土壤,

她期盼真情换得爱人归,

她期盼梦想成真,

一生的寂寞刹那间能得到补偿,

她觉得再长再累的身心跋涉也是值得……

仿佛,她抖落身上的黄土,

破茧化蝶,辞别老柳树,告别生养她的故乡,

向东,向东,再向东南,

飞越洪河,飞越淮河,飞越长江,飞越海峡,飞到他的窗前,

与他窗台的兰花一起,和着故乡泥土的芬芳,

永远幸福地围绕在他的身旁……

注:夏爱英,生于1928年,卒于2009年4月17日。本文作于2018年清明夏爱英诞辰九十周年之际。

 

张润东简历

长篇抒情叙事散文诗——盼 归 祭

2011年,张润东从海军南海舰队团职军官岗位转业任职河南省驻马店市公安局宣传部门领导,一级警督警衔。

张润东1968年12月生于河南省西平县杨庄乡洪河岸边,1986年11月入伍,1990年8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学历,海军中校军衔。从戎26载,先后在导弹护卫舰雷达兵、班长、文书、导弹驱逐舰支队司令部保密员、水警区政治部组织干事、新闻干事、后勤部政工干事、观通站雷达技师、装备部雷达技术员、猎潜艇大队政治处干事、岸勤处战勤参谋、司令部攻潜教练员、政治部团职宣传科长等岗位历练;在海军大连政治学院、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南京政治学院宣传处长班、西安政治学院、《人民海军》报社、中央电视台海军记者站、总政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学习深造。从事组织、理论、文化教育、新闻宣传管理工作多年,随战舰六下南沙西沙执行重大任务;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全国通稿)、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解放军报、法制日报、人民海军报、战士报、人民公安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法制报、河南公安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西日报、南国早报、时代报告、奔流、大学生、解放军画报、法制与新闻、今日南国、解放军生活、军营文化天地、军队党的生活、当代海军、海军文艺、海军杂志、政工学刊、舰连政工等百余家报刊杂志广电媒体刊登新闻、文学、摄影作品4969篇(幅条),书法、文学、摄影、新闻作品多次获全国金奖;《民族魂》组诗和书法作品,同时获由解放军报、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举办的《军魂颂》全国诗歌书法大赛二等奖;《孤独换来万家甜》获得2001年“中国报纸副刊年赛优秀报告文学奖”,并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报业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大赛金奖;2005年,报告文学《盼归》获得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中华全国工商联宣教部、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文化报社、全国政协《纵横》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第五届“新世纪之声”《中华颂歌》征文大赛金奖;2007年,《正确用人是凝聚战斗力的坚强保证》、《和谐军营》从全国2168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由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全国工商联宣教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中国文化报社等中央新闻单位主办的第七届“新世纪之声·和谐中国”征稿活动论文类金奖、摄影类银奖;四次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主管部门连续五年被中央电视台、总政、解放军报、海军、舰队评为新闻、文化、教育、理论工作先进单位,张润东的事迹和90多篇经验文章在中央、总政、海军、舰队等各级媒体、国家30多个出版社出版的文集和核心政工刊物上转发。张润东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和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11次荣立三等功,17次受嘉奖,多次被部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南海卫士标兵”,2018年6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第十三届“文明市民标兵”称号。近年来,新闻文艺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主管部门连续六年被市委和市政法委评为外宣、网信工作先进单位。个人被公安厅多次表彰为优秀宣传干部;2018年,在河南省政法委、省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省法制报社主办的党章知识竞赛活动中获奖,受到通报表彰。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庄皓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朝阳沟》专场音乐会为驻马店市民带来美妙视听盛宴

下一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