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2601
作者:何亚兵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撰文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民主生活会上,他再次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身入’更要‘心至’”。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精准谋划、推进和落实各项政策举措,就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多下基层、常下基层、真下基层,在深入调研中解决问题、服务发展、求得实效。
以问题为方向,调有法研有度。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调研的方向。调研的时间可以随机,但调研的方向不能随意。慰问可以“唠家常”,其作用是暖人心、纾郁结;调研却需“不客套”,其要旨是析问题、找症结。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具体的问题,那么下基层调研就成了“花架子”“走形式”。因此,调研要带着问题下去,可以是长期困扰且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可以是日常工作中逐渐凸显的问题,可以是即将出台的政策措施将会引发的新问题,可以是临时接到反映但非常重要的问题,等等。在具体的调研问题确定后,还需精准研判调研的法与度。调研的形式多种多样,问卷调查、座谈走访、蹲点解剖,等等;调研的范围也可大可小、可公开可保密、可单点可多线。那么,采取何种调研形式最走心有效?在什么范围内开展调研最经济?这就应更多考虑基层的特殊性,选择科学合理的调研形式和范围尺度,真正做到访民不扰民、做事不添事。
以发展为导向,思有方谋有据。发展是最硬的道理,也是调研的导向。调研的目标可以多样,但根本目的还是服务发展。总结可以“绣花衣”,其作用是振奋人心、提炼经验;调研却需“开药方”,其要旨是思良策、谋实招。如果没有内在的需求、务实的目的,那么下基层调研就会异化成为“观光游”“赏风景”。所以,调研要带着目的撰写,可以是一种实录,将调研中听到的实话、观察到的实情梳理出来,为制定政策和举措提供依据;可以是一种研判,在辩证分析和纵横比对中提出预见性的观点和结论;可以是一种思考,提出基于调研而触发的理性考量或意见建议,等等。在具体的调研报告撰写中,还需做到“思有方、谋有据”。不同的调研导向,其着力点是不一样的。下基层调研就应紧扣服务发展这个不变的“方”和“据”,更多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着眼于中心大局工作的开展,着眼于基层实际问题的进展,真正做到把握规律性、体现大局观。
以结果为取向,推有力落有声。结果是工作的命脉,也是调研的取向。调研成果可以无论大小,但调研结果应及时“回声”。探索可以“等观望”,其作用是借鉴周边、完善举措;调研却需“急行军”,其要旨是早反馈、早落实。如果没有推进的勇气、执行的力度,那么下基层调研就变成“雷声大、雨点小”。故而,调研的价值是落实,推动问题如期解决,可以是作为一种面上普遍问题的整体推进,可以是作为一种个案问题的试点推进,也可以是作为不同问题的分类推进,等等。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应注重将形象的、静态的调研成果具象化、实践化,做到推之有力、落地有声,在务求实效中回应群众的期盼和基层的呼声。调研有没有意义,就看其在时间上有没有快速的反馈,在过程中有没有大力的推进,在落实中有没有好的结果。可以说,下基层调研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看形式和过程,还要看成果和价值,真正做到有调研就有反馈,就有推进和结果。(何亚兵)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光明网
责任编辑 / 刘钊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