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村农民向生态林业工人转型探析

    点击量:10255

作者: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双塘涧村挂职第一书记 郭锐

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属于门头沟西部深山区,在清水镇管辖的32个自然村中,有20个低收入村。2005年初,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门头沟区开始加快由资源枯竭型矿区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转型。产业的转型给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

深山区农村林地多、耕地少,传统的种植业和景观农业等受种植条件和自然生长条件的影响,产量不高,收益不明显。受生态涵养和国家自然保护区双重功能定位的影响,低收入帮扶产业的落地和实施过程部分受限。产业转型带来的就业调整,使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或自谋职业,村内的年龄结构断层,缺乏劳动力,这些原因都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

从低收入村的实际出发,激发深山区低收入村农民的内生动力,实现从农民向生态林业工人的转变,对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至关重要。

争取政策支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从农民到生态林业工人的转型,需要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带来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公众也感受到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生态涵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是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的新理念。西部深山区在提供清洁空气和优美环境的同时,牺牲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如养殖户的退出、燃煤改型煤、煤改电等一系列措施已经在逐步完成和落实。

在不违背自然优良和生态良好的基础上,应该结合西部深山区低收入村的实际地势地貌和资源禀赋,以生态林为依托,打造林下经济,以季度、月的工时计算,鼓励农民加入到合作社中,统一参加集体劳动,实现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农民向生态林业工人的转变。建议在认真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制定农民向生态林业工人转型发展的政策,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遵循市场规律,深刻挖掘深山区生态林的生态效益,引入市场机制,提升生态服务价值和碳汇量的交易。2012 年,门头沟区启动了首都碳汇林项目,对低碳经济模式下,建立区域碳汇补偿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也设立了碳汇造林专项基金,为企业和个人捐资造林、展示社会责任搭建平台。建议尝试融入社会资本,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研究提高公益性就业岗位工资待遇标准的同时,发挥市场的有效手段,按照市场供需要求,引进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对村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转变从卖方向买方市场的思想观念,探索一村一品,打造景观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壮大村内集体经济收入,为农民向生态林业工人转变提供资金支持。

出台相关法律依据,开展科学管理

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健全的法制环境,促进生态补偿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建议完善鼓励社会参与造林及后期养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大力促进绿岗就业,使农民在造林绿化、生态管护和经营林业中更加受益。完善集体林权的法律、法规,结合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鼓励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自愿把森林资源资产、相关生态补偿资金等折算投资入股到林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森林旅游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等,切实将森林资源资产变现,使生态补偿资金等增值,让贫困农户稳定、持续、长期得到入股分红的股金收益。另外,对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要依法足额支付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林木及附着物补偿费,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

生态林业工人的转型需要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的管理,针对深山区低收入村生态林业工人的准入机制要有别于非低收入村。适当扩大年龄范围,由于深山区低收入村的老年人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可以在保障意外伤害险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情况提交申请,村委会复议,安排生态林工作岗位;逐年增加工作岗位,比如,以双塘涧村为例,农户中低收入户占到了57%,优先安排低收入户参加生态林业工人的工作岗位,通过工资性收入促进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作内容界定要清晰,春季开展荒山造林,夏季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景观农业,秋季和冬季养山护山,防止森林火灾;鼓励以土地流转和合作社的形式,整合生态林的资源,探索户与户之间合作或村集体统一管理的方式,在促进低收入户增收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明确绩效考核制度

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完善监督机制,规定工资核算标准,制定准入人员标准等。从农民向生态林业工人的转变,不是单纯依靠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激发低收入村的内生动力。区、镇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结合本区、镇的实际情况,开展考核制定和阶段性监督工作,由村两委班子成员组织专人负责落实生态林业工人的日常考核和工作内容。完善低收入帮扶工作基础台账,生态林业工人的岗位作为产业和就业帮扶工作纳入到低收入工作帮扶台账中,为动态跟踪和岗位调整提供依据。

笔者认为,深山区低收入村的发展需要解决的不是短时的政策性和产业帮扶,而是需要长久的造血功能,稳定低收入户的工资性收入。由农民向生态林业工人的转变是值得探索的发展方向。

当然还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身份的转变,不是放弃村内自身的奋斗目标,不是培养“等、要、靠”的思想,而是在于激发内生动力,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收获丰收的果实,从农民向生态林业工人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政府、学界、深山区农民的共同努力,可以探索出一条符合西部深山区低收入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光明网

责任编辑 / 刘钊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构建科学的基层权力运行体系

下一篇:先进典型学党史|以“三个注重”学史力行,为残疾人办实事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