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97
大河网讯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建设高度重视,强调“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新时代的博物馆正突破传统边界,彰显个性魅力,让文物“活”起来,从“千馆一面”迈向“千馆千面”。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两年来,河南各大博物馆牢记嘱托、勇于创新,从“千馆一面”向“千馆千面”华丽转身,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古老的文明“动”起来,在中原大地上书写着中华文明现代转化的生动篇章。
河南博物院:一场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的文明对话
河南博物院现藏文物24.9万件,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与展示中心。
近年来,河南博物院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创新,让“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在指尖上“动”起来、“活”起来,用“新”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推动文物数据库建设进程,加大珍贵文物高清影像信息和三维信息采集率,建设文物数字资源研究与创新展示实验室,建立文物数字化服务体系。
持续实施数智赋能计划,注重加强与观众互动,增加展陈方式的趣味性,通过融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混合现实技术,全新升级华夏古乐场景演出,让音乐文物奏出“千古绝唱”;推出沉浸式文物讲解剧《国宝奇妙游》,让国宝“开口说话”;推出《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和《玛雅文明》探索体验VR展创新体验,让文物故事成为“可触摸的史诗”,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策划推出系列短视频《中原藏珍》,让游客等观众以一部手机随时随地与文物零距离“对话”。
同时,通过一系列中外联合展览搭建文明对话的桥梁,让观众在郑州就能“豫”见世界。
2024年,河南博物院举办了“小而美——卢森堡文物精品展”,展出了200多件卢森堡文物。该展览是2018年“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在卢森堡成功展出后的回访展,实现了两国文物的双向交流。2025年,河南博物院又推出了“雨林秘境——墨西哥玛雅文明大展”,209件(组)墨西哥文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中原地区,展示古老的玛雅文明。
河南博物院与国际博物馆合作交流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如2018年曾引进“金字塔·不朽之宫”古埃及文物展等,都获得了广泛关注。这些展览不仅是将世界文化“引进来”,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河南博物院的文物精品也多次赴美国、卢森堡等国展出,通过这些“时空信使”,构建起跨越中外各国文明对话的桥梁,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的亮丽名片。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
河南博物院积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中心,通过塑造精品展览品牌,推动文化资源IP化、生活化、产业化、国际化,加速博物馆与教育、科技、传播等领域的跨界融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推动文旅产业的迭代升级,让文物“活”得更精彩、文旅“火”得更持久,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未来,河南博物院将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步伐,以更优质的文化体验与服务讲好文物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深化“博物馆+”跨界融合,推动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共生共荣,重构文旅体验新场景,让博物馆更好融入大众生活,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在星空与泥土之间 穿入仰韶“全景图”
粗犷质朴的黄色夯土墙肌理毕现,精准复刻仰韶时期遗址基因;8米高空倾泻而下的晶莹水幕,在阳光折射下幻化为连接古今的时光之河;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景墙,通过现代材料的解构重组,让古老文明符号在当代空间重新焕发生机……作为国内首个全景式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以“仰韶标尺・文明曙光”为核心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别具一格,在1.97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里,打造出一座消隐于大地的文明驿站。突破性采用“整体下沉、引入景观、融合环境”的策略,以矩形建筑体的屋顶与地面齐平的独特形态,构建1800平方米的覆土绿植屋面,让建筑如破土而出的考古现场般自然生长,将观赏视野最大限度归还天地景观。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以“大河汤汤”为叙事主体,设计“大河汤汤”“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仰韶文化:华夏文明的奠基者”“仰韶文化标尺:大河村遗址”“文明星火”五大篇章,从世界大河文明的宏观视野切入,逐步聚焦到中国大河文明,再深入展现仰韶文化的全貌及大河村遗址的丰富内涵,系统陈列1600余件(套)精品文物,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多年前华夏先民绚烂的文明图景。
郑州市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任朱璇: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旨在以构建“展览展示 + 数智体验 + 沉浸研学”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成为郑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全新增长极。馆内不仅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考古成果与文明脉络,更通过三维交互、4D影院等科技手段打破时空壁垒,让5000多年前的史前文明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
作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承担着郑州市普及文物知识、传播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博物馆推出不同研学主题课程,并配套青少年教育互动区与多语言智能导览系统,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均可在趣味体验中解码仰韶文化基因。这里既是追溯文明起源的学术殿堂,也是市民休闲、亲子研学的文化客厅,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正以开放姿态邀请公众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殷墟博物馆:甲骨“复活”计划:一场与商王的奇幻密谈
殷墟博物馆作为一个全景式展示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自2024年2月26日正式建成开放以来,共展出青铜器、甲骨、玉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的珍贵文物为首次公开亮相,一系列考古新成果属于首次展示。
新馆自开放以来,不断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以“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为主题,设置3个主展厅,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史等多个角度展现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将博物馆展览“搬进”校园,实现“展览即教育、文物即教材”;精心打造“商传千年铸未来”“乐游大邑商”“商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识字习文”等研学品牌,创新探索博物馆文化传播路径;推出“文物文创对对碰”栏目,让殷墟文物与文创产品“同框”,让古老商文明以更活泼的形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在这儿,戴上VR眼镜,观众将瞬间坠入流光溢彩的时空隧道:甲骨文字如星辰流转,无声讲述着商王朝的隐秘往事。XR技术融合殷墟考古实证,悬浮的数字甲骨与真实遗址交相辉映,构建一场跨越3000年的文明对话……为突破博物馆“静态陈列”局限,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殷墟博物馆创新打造大型沉浸式数字展览《甲骨文奇遇记》,以现代科技唤醒沉睡文字,让文化“可触可感”,让沉睡的文物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者。
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突破博物馆“静态陈列”局限。因此我们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改造,构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打造虚实融合的智慧展览空间。高精度触摸屏、全息投影、AR技术让文物“悬浮”展示、“开口说话”;沉浸式4K投影配合环绕立体声,还原历史场景;互动屏和3D展示系统则让观众临摹甲骨文、放大观察青铜纹饰,多感官体验商代文明。甲骨文数字展厅、沉浸式数字展《又见天邑商》等借助科技手段,更是直观展现了大邑商的强盛与辉煌。通过展览提升、科技赋能、社教融合、创新传播等几大方面,努力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文化窗口”。
开封博物馆:走入宋画:来一场视觉上的“慢直播”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开封作为北宋都城东京城的所在地,是宋文化的摇篮。
近年来,开封博物馆把深入挖掘和展示宋文化作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打造“宋风宋韵味正浓”系列展览,“宋朝升学记”主题研学等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文化体验活动,构建多元而立体的文旅融合体系。
为更好地展现宋代艺术雅正多元的繁荣景象,开封博物馆举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中的山河人间》特展,从《宋代绘画全集》的高清调色样稿中挑选303幅作品,另向北京文物交流中心借展3件宋画真迹,以及一幅馆内宋画原件进行展出。同时开设数字展厅。通过宋代绘画世界再现千年宋韵,唤起观众对于中华文明传承古今的精神共鸣。
展览采用实物展示与数字化展览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在实物展示区,展品划分为“翎羽生香花鸟篇” “千山竞秀山水篇” “世相风华人物篇”三大主题板块。通过反复推敲展品的高低错落布局,选取《文会图》《双喜图》等经典画作进行场景复原,配合灯光与色彩的巧妙运用,营造出典雅优美的展示氛围,充分凸显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
数字化展览区的“游鱼点墨” “雪山行旅” “山涧品幽” “水榭观花” “青绿河山”等五大沉浸式画境,更是运用虚拟现实引擎驱动空间投影技术,结合空间音频智能处理系统及视、听、触多感官实时交互装置,将静态的古画转化为动态的艺术世界,观众不仅可以与游鱼互动,在虚拟雪地上留下足迹,感受溪水涟漪和萤火虫飞舞,还能亲手点燃寓意文化传承的孔明灯。这种创新的展览形式,不仅赋予了传统绘画新的生命力,更让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开封博物馆馆长汤庆波:
开封博物馆举办该展览,不仅想表达宋画跨越千年的艺术魅力,更是想通过更多元的创新形式传承开封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脉。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视宝贵的文化遗产,让这些凝聚着古人智慧与情感的艺术瑰宝在古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洛阳古墓博物馆:“穿越”千年前,这里藏着“光影魔术”
位于邙山的洛阳古墓博物馆又称河南古代壁画馆,是国内唯一集帝陵、墓葬及其附属文物、石刻和壁画等于一体的博物馆。馆内基本陈列 “葬制大观 —— 洛阳历代古墓集萃”,立足博物馆独有的古墓葬资源与特色展陈方式,构建起层次丰富的文化呈现体系。
陈列中,既有原址发掘的最高等级帝陵,展现皇权礼制下的墓葬规制;也有搬迁复原的中下层官吏墓葬,呈现社会中层的丧葬风貌;更通过墓葬内具象的壁画、砖雕专项陈列,直观传递艺术审美。这种 “从宏观到微观、从文献到实物” 的递进式叙事,成功让冰冷的墓葬转化为解读古代社会制度、文化风貌的鲜活窗口,让观众与千年历史实现深度对话。
2023年以来,博物馆围绕 “让文物活起来” 的核心主题,策划推出一系列突破性文化活动,彻底打破传统博物馆的边界限制,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体验新场景:“古墓探宝妙游地宫” 大型线下集章打卡活动与壁画复原秀,让观众在趣味参与中亲近文物;“洛阳全城剧本杀之多少楼台烟雨中” 主题娱乐项目,将历史情节融入游戏,使观众在角色扮演中触摸历史温度;“博物馆奇妙夜”“古墓探秘千年幽语” 夜游体验,解锁古墓文化夜间观赏的全新维度,为观众带来别样的文化震撼。
在文化雅集与跨界产品开发上,《时空密钥》短剧、“忘川遗书” 沉浸式手机游戏、“图拼至宝 —— 我是小小壁画修复师” 互动项目等跨界作品的推出,进一步扩大了古墓文化的传播半径,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更时尚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
近年来,洛阳古墓博物馆创新发掘馆藏资源,成为热门文旅打卡地,不少外国游客视之为“中国的金字塔”。
洛阳古墓博物馆馆长周海涛:
洛阳古墓博物馆通过对展览叙事逻辑全新重构的“焕新”、对坚守文化根本的 “创新”,以及对发展模式上的 “革新”,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的突破,也为行业提供了传统文化活化传承的宝贵范式,彰显了文化机构在守护文明根脉、连接过去与未来中的重要使命与担当,也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了力量。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娄恒 银新玉
执行:莫韶华 王苑
设计:韩雨松 张驰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
责任编辑 / 苏晓帆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