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93
网络的存在或许正在消解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我既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又作为一名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员,在面对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青年时,感受颇深。
原以为校园内外面对同样的理论,会有不同的认知,可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谈及“无私奉献”,会有人认为“人生为什么要奉献?”“奉献为什么要无私?”“如果无私,动力是什么?”这些关于信仰力量的困惑,并非某一群体的专属,而是同时出现在校内外的青年群体中。
这意味着网络给了我们一个大难题!我们将同时面对青年的今天与明天,也将同时面对青年的外在与内心。思政课要在二者之间架起桥梁,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信仰的种子在青年心中扎根,让充满朝气的青年合奏出属于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以学习的姿态推动学习,让课堂“行走”起来
网络,给了我们难题,同时也给了我们“真性情”!真实地展示出青年的内心世界,这也为思政课积累更多珍贵的资料,“联动教学资源,实现立德树人”。实践证明,教学资源越丰富、越贴近青年真实困惑,课程就越有说服力、越能打动人心。
还记得有一年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艰苦奋斗”,课下却看到我微博中有一条留言“现在还有真正的艰苦奋斗吗?”我明白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但转念一想,“如果吃饱穿暖后的奋斗不算是艰苦,难道要让时光倒流吗?”这位不知名学生提出的疑问,不仅让在网络中成长起来的我陷入沉思,更让我意识到,作为思政课教师,在网络与现实间搭建桥梁时,要敢于直面问题,更要与学生共情交互。
接着我问他们:“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是否愿意回到高三那一年?”学生们纷纷表示不愿意,因为太艰苦了。我问他们:“缺吃少穿吗?”学生说“没有!”“那为什么是‘艰苦’?”就在这一问一答中,我们共同刷新了对“艰苦”的理解。真正的奋斗本身就蕴涵着克服挑战的艰辛,这种“艰辛”也从不因为物质丰裕而消失。
关于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我分析给学生听,我更愿意说是学生督促我学。这让我意识到,“网络”带给思政课教师挑战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宝贵的学习契机,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把每一个困惑、质疑当做一次学习的起点,向原著学、向社会学、向人生学,甚至可以向学生学习,以学习的姿态推动学习。
可是当教师向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的积极性表现在哪里?答案就藏在我们与学生的每一次思考碰撞里。
以思考碰撞驭动思考,让道理“行走”起来
网络时代,任何观点、任何思考都可以找到“同盟军”。“联动教学资源”不仅仅是教师的课堂设计,更是学生的生活常态,如何用“联动”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网络的存在,平等地给予思政课堂“思考”的赛道,让我们重塑思维方式,那么就用思维方式突破思维局限。
网络的存在,需要教师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如何抓?跳出“困惑”看“困惑”。
我们与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李艳丽老师创新“原生态对话会”,要在网络浸润的时代,与同学们线下交流,期待突破壁垒的一瞬间。小纸条、当面提问、不预设问题等元素,让同学们与团队师生畅所欲言。其中有一位高中生的问题我印象特别深刻:“如果努力考上大学,毕业了依然找不到工作,那现在为什么还要努力?”这样熟悉的问题,学生们不知道答案吗?提到“答案”两个字,我突然意识到,我被学生的思考带走了,他要找的仅仅是“答案”吗?
就像我今年给学生讲革命文化的时候,学生们特别好奇,当年没有枪没有炮,为什么我们还有这么大的底气反帝反封建?作为大学生,他们一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那么学生在提问的时候,他们到底在“问”什么?事实上,他们在问一种思考的方法。那么从问题的逻辑把握思考的方向,能够驭动思考,让思考成为思政课引领的契机。
对于高中生的问题,我们告诉他:努力与就业有关系,但并不是唯一的关系。努力还可以让我们拥有抓住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也可以让我们拥有面对挫折与失败有耐性有韧性的底气——我们努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对于大学生的问题,我们联系郑州大学聂娜、河南大学赵晓芳等省级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进一步充实“行走的思政课——走进你的故事”,跟学生聊天时,我们不直接告诉她们答案,而是分享我们在哪些时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有可能是一个鞋垫、一颗树、甚至是一个麦粒,一个瓦片等等。
我们希望她们懂得,联系无处不在。后来这几位大学生告诉我们,她们要用自己的方法去寻找答案,她们要从国际友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力量。于是,向中国捐献二战相册的埃文凯尔和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白求恩斯诺等人相遇了,他们“相遇”在新时代青年20岁的青春中,他们相遇在学生的思考中、讲述中,这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化正在凝聚强大的前行力量,青春华章,与你同行!
思考的碰撞给思政课引领的契机,当教师的积极性足以驭动思考,那么道理已经“行走”起来了。
可是学生的思考与时俱进,网络的环境风云变幻,教师如何保持“驭动”状态?这考验着思政课教师的创造性。
以方法的行走带动行走,让笃行“行走”起来
网络给予思政课一个发现“内心”的环境,那么网络交流也给予思政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行能量。所有的“笃行”与“同行”都是“有备才来”的。
团队建设微信公众号“行走的思政课”,联合多高校师生探索网络思政教育;建设微博话题“行走的思政课”与青年群体交流,目前阅读量突破6000万;联合各校文理工医教师创新智慧课程等,不断熟悉青年一代思考方式,也不断创新完善团队自身的思考路径。在“时尚元素”中,我们发现“抓住本源”反而成为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所在。
就像在2024年,我带着60多个大中小学学生在河南兰考调研,最后来到焦桐树下为孩子们讲习近平总书记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很好奇了:“为什么年过古稀的老人家,提到焦书记依然会热泪盈眶?”我用当地老乡的一段话回答:“在焦裕禄书记去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当地老乡不能看到泡桐,一看到就想流泪,为什么?他们说人家把心、肝都埋在了沙丘里,但是他带着大家种下的泡桐,却没能看到长大;他带着大家种下的小麦,却没能喝上一口面汤,任谁想,都遗憾!这就是‘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学生又问:“那为什么去这么困难的地方,焦书记说感谢党组织?”我说:“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是‘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所以到困难的地方解决困难,是共产党人内心对信仰的追求所在!”
学生又说:“所以有信仰的人都要面对困难,对吗?”我反问他们:“谁的人生没有困难?所以困难不是信仰带来的,但是信仰却可以为解决困难带来强大动力,让我们见到困难就振奋、就积极、会乐观!这多么厉害!所以当年焦书记感谢党组织发自肺腑,这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讲完最后一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我有感而发,说:“如果新时代的奋斗故事,也在绿我们涓滴,也不知道未来你们能不能也会它千顷澄碧?”我以平静的口气说出这句话,因为我做好了他们不好意思回答的准备,可是我没想到的是,话音刚落,六十多个孩子,异口同声一个字“能”!一刹那,我热泪盈眶!这是新时代青年,跟随总书记的脚步,对未来做出的承诺!
新时代的思政课,有血有肉有情,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教育强国的建设道路上,学生们正在努力从仰望一束光到成为一束光,教师也正在努力从成为一束光到成为一束强光,如果说青春永恒,那么我们正在共同奏响青春华章,向未来征程、向伟大复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荣方)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 / 苏晓帆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共同推动河南气象服务保障“两高四着力”座谈会举行
下一篇:从一场“国赛”看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