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在庙底沟遗址,寻迹“华夏”的“华”

    点击量:226

 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交汇处

是黄河入中原的“第一站”

境内有多条黄河一级支流

文化底蕴深厚

文物资源丰富

9月21日 “何以中国·黄河安澜”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一行

来到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博物馆

1921年

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的

仰韶村遗址

迎来科学发掘的第一铲

中国现代考古学也由此发轫

它的发现与发掘是

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重大突破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它以发达的制陶工艺为人熟知

而庙底沟文化作为仰韶文化鼎盛期

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

达到了史前彩陶艺术发展的巅峰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在庙底沟遗址,寻迹“华夏”的“华”

这件出土于庙底沟遗址的

花瓣纹彩陶盆

敛口 斜折沿 尖圆唇 束颈

上腹部用黑彩绘出

宽带状多组交错的弧线三角 圆点 线纹等

组成一周连续的花瓣纹

盆身上的花瓣纹采用了共用的构图法则

花瓣纹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

最具标识性的纹饰

在古汉语里 “花”“华”同音

“华”的本义为“花”

金文中“华”字的写法

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样子

不少学者认为 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

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在庙底沟遗址,寻迹“华夏”的“华”

小口尖底瓶

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这件出土于灵宝西坡遗址的小口尖底瓶

红陶制成 双环形口 器身细长

关于小口尖底瓶的功用

学界有多种观点

如汲水器、酿酒器、葬具等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在庙底沟遗址,寻迹“华夏”的“华”

这件月牙纹彩陶罐

是仰韶村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时

出土的唯一一件完整器

质地为细泥红陶,表面被打磨光滑

腹部均匀勾勒了14个月牙纹

根据现代科学的计算

月牙到满月的过程就是14天18个小时

说明在6000年前

先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

天文知识和月亮变化的规律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在庙底沟遗址,寻迹“华夏”的“华”

旋纹由弧边三角 圆点 勾叶组成

以两方连续式图案为主

首尾相连 无始无终

丰富多彩的纹饰

记录下先民们的生活智慧

精神信仰与审美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

韩建业教授指出

在距今约6000年前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外影响

为后来统一中国的建立打下了重要根基

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

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

记者:别培辉 袁月明

制作:周连涛

新华网

新华社河南分社

联合出品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新华社

责任编辑 / 张昆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豫见丰收丨丰收的河南,香迷糊了!

下一篇:(何以中国·黄河安澜)800米 “模型黄河” 成破解治黄难题科技密码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