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豫你同行|三千年文物的“青春翻译官”讲述“一片甲骨”何以惊天下

    点击量:185

 中国青年网郑州7月9日电(通讯员 张朝阳 记者 王文坛)“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古老文明与青春热血共振。”在殷墟博物馆,社教老师白婷常用这句话开启她的研学课。作为一名在殷墟工作了十五年的商文明“青春翻译官”,她见证并参与了殷墟的一次次创新与蝶变,向世人讲述着“一片甲骨”何以惊天下的青春故事。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三千年文物的“青春翻译官”讲述“一片甲骨”何以惊天下

图为我国首座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殷墟博物馆新馆。 彭捷 摄

从“读不懂”到“讲得活”

2009年,大学刚毕业的白婷来到殷墟,面对展厅里一片片刻满“天书”的甲骨,她也曾感到困惑。“这些歪歪扭扭的刻痕,如何撑起‘中华文明信史开端’的厚重定义?”她回忆道。

转变发生在一堂看似普通的讲解中。当她讲到甲骨文“中”字时,一个孩子脱口而出:“这个字像一面小旗子!”这句话如同一道光,照亮了白婷的思路。“中”字形如旗帜立于国土之中,这不仅是汉字的雏形,更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那一刻,她找到了自己与古老文明对话的钥匙。

从那时起,白婷便一头扎进了甲骨文的世界。她在休息室贴满甲骨拓片,研读《殷墟文字缀合》,连吃饭时都在思考“鼎”字的象形逻辑。从最初对商文明一知半解的毕业生,到累计讲解近5000场、接待游客超十万人次的金牌讲解员,白婷用十五年的坚守,完成了从热爱到传承的蜕变。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三千年文物的“青春翻译官”讲述“一片甲骨”何以惊天下

图为白婷(右二)带领青年学子研学。 何青 摄

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之路

白婷的成长,与殷墟博物馆的创新发展同频共振。2024年2月26日,我国首座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迅速成为全国文博界的“顶流”,开馆至今累计接待游客已超过230万人次。

“我们不仅要展示文物,更要透物见人、透物见事。”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介绍,博物馆将文物、文献与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相结合,让商文明“触手可及”。

同时,殷墟博物馆积极架起文明对话与产学研融合的桥梁。通过与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开展“博物馆+”跨界合作,联合举办“走进殷墟”“商邑翼翼”等特色教育活动,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与天津博物馆联手策划的“武丁卜辞探亲展”,让36片流落他乡的甲骨“回家”,上演了一场文物界的“世纪重逢”。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殷墟“活”了起来,也为更多像白婷这样的青年文化传播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三千年文物的“青春翻译官”讲述“一片甲骨”何以惊天下

图为殷墟讲解员为前来研学的学生们生动讲解商文化。 何青 摄

文化传承的青春实践

“老师,商代的那个小王子,他打胜仗了吗?”一次研学活动中,一名来自上海的学生捧着考古故事书好奇地提问。这个问题,促成了一次跨越千里的文化联动。

在白婷和同事的推动下,殷墟博物馆与上海建平实验张江中学合作,以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小王子”故事为蓝本,共同创排了情景剧《一玉安山河》。当扮演“小王子”的少年在舞台上展开刻有“王占曰:吉”的甲骨道具时,殷商文明的厚重底蕴便随着剧情流淌进每个孩子的心田。

这是殷墟“产学研”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在白婷和团队的努力下,商文明被融入中小学语文、美术等校本课程,甲骨文舞蹈《中国字》让千年文字翩然起舞,线上课程、科普读物、微动画等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从“一字”溯源文化根脉,到“一展”触摸历史肌理,再到“一城”感悟文明厚度,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青春温度。

正如白婷所说,甲骨文的“传”字是教授技艺,“承”字是双手捧起。在安阳,以白婷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文博工作者,正用青春的智慧与热情,担当起“执笔者”的使命,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卷轴上,晕染出更加璀璨的图腾。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 / 张昆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青春华章·豫你同行|破解“内卷”焦虑,大别山给了青年怎样的“突围”启示?

下一篇:“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有序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纪实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