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95后村支书的“小事哲学”

    点击量:267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若郡

“红旗渠,我来了!”70多岁的张根银老人举着手机,在青年洞前定格自己人生的第一张旅游照。

就在上个月,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发生了一件“稀罕事”——100多位老人集体出游,带队的是他们的“闺女支书”张桂芳。

7月2日,这位95后村党支部书记向记者分享了带着村里老人外出旅游的喜悦,也分享着任职5年来,自己的“小事哲学”。

从一件“小事”做起——

2020年年底,在“头雁工程”引领和家乡力邀下,张桂芳放弃天津的工作,回到老家三家村。

“城里回来的女娃娃能行吗?”她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部分乡亲多少有些疑虑。

张桂芳回忆,刚上任后的一个多月时间,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处理村民的各类琐事。

“我的养老保险还没有到账,帮忙查一下。”“我家的土地问题怎么解决?”“你帮我看看手机上写的啥?”……

事情繁杂、琐碎,张桂芳坦言很不适应,但事情解决后看到村民的笑脸,她安慰自己:“这工作还行,能为群众做点小事也不错。”

渐渐地,在解决一件件“小事”中,张桂芳就从村民口中的“小张”“那闺女”变成了“咱桂芳”。

想干成一些“大事”——

村里的事务可不只有村民的琐事,基础设施破旧、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经济薄弱,桩桩件件都难办。

得干成一些“大事”,张桂芳暗下决心。

“让村庄变美”是她干的第一件“大事”。联系画师、手绘涂鸦……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张桂芳用奇思妙想让古朴的老屋与浪漫撞个满怀,三家村作为鹤壁第一个“彩虹村”很快出圈。

“只有走遍乡亲们走的路,才知道自己工作的方向在哪儿。”在张桂芳看来,让村民不再走泥泞的路,也是一件“大事”。2021年硬化田间路,2022年拓宽生产路,2024年铺设柏油路……现在,平坦开阔的路面通到了每一户村民家门口。

对于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张桂芳有着自己的思考:借力直播,变网络流量为经济增量。通过开直播,销售村里的特色农产品,三家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负债还清,还有盈余。

“小事”办实了也是“大事”——

从开始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独当一面,张桂芳对这份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小事”不小,办实了也是“大事”。

聊起带着全村老人去红旗渠旅游,张桂芳说:“这个念头源于一次走访。”张桂芳发现,村里很多老人一辈子没出过镇子,“得带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说干就干,联系大巴、安排行程、对接餐饮、准备药品……事无巨细,张桂芳干得认真、干得起劲。

出发那天,老人们翻出压箱底的衣服,像孩子一样兴奋。天气很热,但他们摇着手中的小扇子,很开心。

“终于带他们走出了村子,下一站,希望带老人们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回来后,张桂芳把这次经历制作成短视频,她说:“他们在记录旅行,而我,在记录他们。”

如今,在三家村村委会门口,挂着“小事快办”公示栏:路灯不亮了、井盖松动了、留守儿童需要作业辅导、独居老人需要送餐……每一件都清清楚楚标注着办理进度和责任人。

这个曾觉得“必须干大事”的姑娘,现在最常说的是,“事大事小,全部化了”。

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只要真心服务群众,再难的事都能办成。张桂芳的“小事哲学”里,写着青春成长的印记、扎根泥土的深情和为民服务的初心。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河南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 / 李权麒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争做新时代好青年丨为机器人装上一双“慧眼”

下一篇:从厦门之兴看中国之治——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1985 年-2000 年厦门经 济社会发展战略》启示录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