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开出无限可能 ——河南繁花经济系列观察③

    点击量:188

 □本报记者 赵一帆

2025年央视春晚,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以一袭融合非遗技艺的长裙惊艳亮相。而她发间那朵栩栩如生的牡丹瓷发饰,更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

这朵“永不凋谢的牡丹”出自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学武之手,以唐代白瓷技艺打造,薄如蝉翼的花瓣在灯光下泛着莹润光泽,将千年古都的雍容华贵定格于方寸之间。

“李子柒在春晚上的‘代言’,让牡丹瓷饰品一度走俏。”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贾社丽说,牡丹瓷饰品涵盖戒指、耳钉、手链、头饰等,把河洛文化与年轻人的喜好相结合,成为当下备受欢迎的“国潮”。

事实上,很多人认识牡丹瓷,是从“国礼”开始。

4月27日,在洛阳牡丹瓷博物馆,一件釉色绚丽的《和合共生》瓷盘上,牡丹与东盟各国国花交缠绽放,引人注目。这款作品曾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国礼,让世界领略了“瓷上花开”的东方美学。

“新鲜牡丹芳华易逝,如何让牡丹永不凋零是我一直思考的事情。”2007年,李学武遍访景德镇、德化等瓷都,试验数百次,最终以唐白瓷为基础,融合镂空捏花、釉彩技艺,创造出薄如纸、颜如玉的洛阳牡丹瓷。

为了让牡丹瓷“常开常新”,李学武与清华美院合作设立了研究院,培养出15名工艺美术大师,并推动洛阳牡丹瓷地方标准出台。去年,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牡丹瓷产品近7万件。

一朵牡丹还能绽放怎样的芳华?

清晨5点,在洛阳万景祥牡丹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万景祥古都十二品糕饼第八代传承人马景帅正检查新采摘的凤丹白牡丹花瓣。他介绍,一个牡丹饼需三朵花,但早年因技术限制,馅料中玫瑰占比较高,直到2023年攻克去涩工艺,才实现“纯牡丹”配方。

“把香气四溢的牡丹吃进口中是一种别样的旅行体验。”来自山西的游客李霞对牡丹饼赞不绝口。

史书记载,武则天曾下令宫女们采集牡丹和百花,与米混合捣碎后蒸制成糕,赐予近臣品尝。从“武则天百花糕”到现代伴手礼,牡丹的芬芳跨越千年,焕发出新的生机:“一朵牡丹”全花茶在杯中盛开,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和味蕾享受;牡丹白酒入口留香、沁人心脾;牡丹籽油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不断延长的产业链把一朵牡丹花吃干榨尽,价值倍增。”洛阳市林业局工作人员说,目前,洛阳以牡丹画、牡丹瓷、牡丹饼和牡丹茶为代表的延伸产品,已经发展到15个系列500多个种类,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

不仅是牡丹,在驻马店市泌阳县双庙街乡付洼村,大马士革玫瑰同样迎来“花期”,十几名村民正忙着采摘玫瑰花。

“这里是河南省中香药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采摘下来的玫瑰花将被制成玫瑰精油、玫瑰纯露等护肤品。”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带动150余人就业,每亩增收3500元。

从瓷艺传承到食品创新,从春花烂漫到四季芳香,“以花为媒”的产业逻辑清晰可见。当传统之美与现代思维创新碰撞,一朵花便能绽放出无限可能。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 / 苏晓帆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拼经济不松劲 河南长假消费“首战告捷”|大象时政·周看点

下一篇:刷手机突然不香了!坐这趟列车可以“刷车窗”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