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防”织就麦田防护网

    点击量:202

 河南日报记者 刘一洁

“嗡嗡嗡……”4月26日,在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东孙庄村的一块麦田里,伴随着轰鸣声,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开始作业。

眼下,正是我省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蚜虫等病虫害高发期。

“当前我省小麦病虫害发生态势总体较轻,但随着温度升高,对于田间群体过大、浇灌次数多的麦田,赤霉病、麦穗蚜等发生风险将加大,做好穗期病虫害防控尤为重要。”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研究员彭红介绍。

针对小麦病虫害防治,我省主要采取“一喷三防”技术,这是防病虫、增粒重、提单产的关键一招。

“药剂要装够,飞速、喷幅一定要把控好,还剩2000多亩地,今天说啥都要结束作业。”南阳市方城县方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本庆站在地头不断叮嘱飞防机手,“咱们合作社的飞防作业是技术活儿、更是良心活儿,要与农时赛跑,得确保每株麦穗都吃够药液。”

从4月中旬起,刘本庆的合作社就迎来“爆单”,飞防作业密集,合作社的植保无人机不够用,又外借了17台,合作社的15名飞防机手全员上阵。赵军伟就是其中一员。

设置航线、装入农药、启动机器……右手单握操作手柄,时刻观察着无人机作业轨迹,赵军伟站在地头目光专注瞅着田里。

从事农业服务工作15年,赵军伟不仅玩转收割机等大型农用机械,去年又拿到了农业无人机操作许可证。“以前打药,人拖着管子在地里走,一天下来腰酸背疼也干不了多少活儿。现在用无人机飞防,一天就能完成近千亩的作业。”他说。

与传统方式相比,植保无人机不仅解放人力,作业效率提高了数十倍,作业质量也有保障。“系统可以根据田块自动规划运行轨迹,能有效防止漏喷、重喷。”“持证上岗”操作植保无人机虽然只有一年,但赵军伟已经了然于心,“不仅如此,通过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药雾细密、穿透性强,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效。”

麦田上空,“小蜻蜓”飞舞;麦田间,“碧波”荡漾。当前,河南正进行小麦“一喷三防”工作,高效、智能的飞防作业模式,正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标配。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 / 张昆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三看抗旱法”把每滴水“用在刀刃上”

下一篇:河南省医养结合机构电子地图上线 首批121家机构“掌上可查”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