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特别策划丨两棵树的对话

    点击量:612

 大象新闻特别策划丨两棵树的对话

△戳音频,听“两棵树的对话”

河南兰考,位于豫东平原、黄河岸边,是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把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选在了兰考。

兰考县城东北处,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前的广场上,焦裕禄同志当年亲手栽下的泡桐树幼苗,已成华盖遮荫的参天大树;焦裕禄干部学院内,习近平亲手种下的一棵泡桐树,如今也是枝繁叶茂,伟岸挺拔。

两棵泡桐,遥相守望。它们周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桐林,承泽着阳光雨露,沐浴着习习清风,蓬勃成长。听,跨越时空,两棵树展开了一场“心灵对话”。

【对话】

焦桐:我是一棵泡桐,在兰考县兰阳街道朱庄村村口生长了61年,百姓都唤我“焦桐”。

习近平手植树:我也是一棵泡桐,住在焦裕禄干部学院院内,15年前和“焦桐”做了邻居。

习近平手植树:老前辈,您在兰考守了61年,您觉得咱兰考变化大吗?

焦桐:那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啊。以前的兰考,三害肆虐,满天黄沙;现在的兰考,泡桐如海,绿树成荫。真是一个兰考、两副样貌啊。

清晨六点,兰考县葡萄架乡赵垛楼村产业示范园100多座果蔬大棚里,村民们已经开始忙活着修大棚、育秧苗,分外热闹。

“邻村的人都说,你们赵垛楼的人咋都这么能干?干不完的活儿。”村民王春玲自己家有两个大棚,暖和时种哈密瓜,冬天再种蔬菜。行情好的时候,每年哈密瓜都能挣两三万块钱。“儿子问我,为啥咱是焦裕禄树立的红旗大队?因为咱赵垛楼的干劲十足!”王春玲笑着说道。

大象新闻特别策划丨两棵树的对话

大棚里干得热火朝天,赵垛楼村的种粮大户郭永存同样闲不住,他早早来到地里,和工人们一起干活。“这五百多亩全部是自动喷灌。”老郭带着记者一边走一边看,地里的小麦油亮翠绿、长势喜人,他心里别提多骄傲了。

之前,他这块沙质土地是出了名的不好种:地势高低不平,土壤盐碱化程度高,离水远、浇地难、粮少产。种粮大户偏要包一块盐碱地,村民私底下议论:老郭咋这么犟?

“大家都劝我,老郭,那块地有虫害、有草害,还有盐碱,种不成,别包了。还有大娘跟我说,她种了几十年,最高才见300多斤。”老郭说,以前也有人包过这块地,“把红薯苗种上后,红薯还没收,人都跑了。”

老郭真是犟,他认准了把好地种好不难,把赖地种好才算本事。劝的人多了,他就跟人提焦裕禄。他说,焦书记当年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兰考120多个大队,最终找到了治理风沙的办法。以前都行,现在咋就不行?

有样学样。包地三年,老郭天天“泡”在地头,体重掉了十几斤,愣是“泡”出了一套种田方法。“把土拿去化验,比如它是盐,咱就用酸肥料。把地平整以后,四面一叠边,把水灌30公分深。”老郭轻松地说道,缺水给水,水多排水,有碱治碱,有盐治盐,“不就这么多事吗?”

大象新闻特别策划丨两棵树的对话

赵垛楼的干劲,60多年前就是出了名的足。今年77岁的老支书程建民感慨,不干不行啊。当年风沙漫天,白天一刮风,屋里不点灯,啥也看不清。

“你看,这上面是沙土,下面是胶泥……”如今赵垛楼村的游园里依然留着一处风沙盐碱地的横切面,程建民比划着,当年如何翻淤压沙、治理三害。“我们就是把胶泥翻到上面,一沟一沟倒,这一沟清出来了,从那面翻过来把这个沟填起来。底下填沙土,上面填胶泥,沙土都挡住了。”

就凭这股子不变的干劲,如今赵垛楼村建的游园里有亭、有桥、有鱼、有荷塘,步道两侧是图书馆、村史馆、讲理堂……家家户户没有院门、高墙,房前屋后是菜园、花园、游园、果园。村党支部书记王松说,闷头干,就为了今天家家户户开窗见绿、推门入园。“去年上半年,村里开始改造村容村貌。基本原则是就地取材,不搞大拆大建,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让好的环境能扎下根。”

大象新闻特别策划丨两棵树的对话

当年的盐碱地种出了水灵灵的蔬菜,小麦产量也逐年翻番。见了成效,老郭种田的底气就更足了。说话间,他的手机响了,是银行工作人员提醒他提交贷款手续。

原来,老郭今年又有了新目标,再流转一千五百亩地。去年一亩地的产量实现了八百斤,今年老郭有信心达到一千斤。“我就说那句话:我干不成,我狠干,只要不死,我就往死里干,我看能咋?这不也改变过来了!”

【对话】

习近平手植树:老前辈,当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焦裕禄书记的感人事迹。60多年过去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在今天的兰考,您说过时了吗?

焦桐: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我在这里守了61年,我知道兰考的干部和群众把焦裕禄记了几十年,老少几代人从不曾忘记焦裕禄在兰考是怎么干的。有些东西会过时、会遗忘,但焦裕禄精神一直留在兰考,从未离开。

“广大村民请注意了,‍‍听到通知后到咱社区来,有重要事情商量……”兰考县桐乡街道王庄社区的大喇叭又响了,村民们知道,这事儿跟大家伙儿都有关系。不到十分钟,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就坐满了几十号人。

大象新闻特别策划丨两棵树的对话

像往常一样,没有事先准备的讲稿,王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连生开门见山。“‍咱村准备‍‍搞垃圾分类试点,要求把自己家的干垃圾、湿垃圾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建一个垃圾回收站,随时回收。‍‍”

一听要建垃圾回收站,村民曹欢欢连环炮式发问:“建到哪儿?会不会影响咱周围的生活环境?有味儿吗?污染不污染环境?”

张连生逐项解答:“‍‍垃圾回收站主要回收的是硬纸板、饮料瓶,没有异味。湿垃圾有专车回收……”

大象新闻特别策划丨两棵树的对话

说是开会,更像“拉家常”。大家最近遇到的“挠头”的事儿,也都能在这个时候想说就说。

村民许冠军问道:“咱这里水管安好了,路面还没恢复。啥时间恢复?‍‍”

‍‍“这个问题我现在都给施工队联系,”张连生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喂,王总……”

只要村民有问题,现场马上就解决。张连生说,等到天气暖和,会就在村前广场开。那时候人更多,大家拎着小板凳就来了。“有时候还盘腿坐呢!一是拉近和群众的密切关系,二是能解决的问题随时解决。村民参与得越多,监督也就越到位。‍‍”

大象新闻特别策划丨两棵树的对话

大家坐在一条板凳上,群众想说的话有地儿说,有难题干部想办法给解决。而且,这个板凳不光村里干部坐,县里的干部也是常客。

在兰考,干部们都记得焦裕禄书记到老百姓家里去唠家常的工作习惯。如今,“百日住村”“板凳夜谈”“晨间走访”,大家通过各种行动想方设法要离百姓近一些。走到老百姓身边,才能发现问题,找到办法,王庄社区的积水问题就是其中一个。

“你看这积水,最低也有30公分了,深点就50、60公分。”村民王大开房屋的外墙上,现在还能清楚地看到积水留下的痕迹:下雨几个小时,门前积水就过了小腿肚;如果连着下两天,积水到了大腿根,根本没法出门。

王庄社区紧挨着国道,国道路基高,每到下雨,积水就会倒灌到地势低洼的王庄。社区想过不止一个办法,加高路墩、建污水提灌站……但都是治标不治本,只要雨一大,社区还是会淹,住在最低洼的王大开几乎每次都中招。他也着急,但他心里有底,只要一下雨,社区的干部会来,县里的干部也会来,大家一起站在雨里想办法。“下瓢泼大雨,他们打着雨伞、穿着胶鞋‍‍,就从这个地方往外抽水。下一天,他们忙一天;下三天,他们忙三天。”

 000.jpg

“县领导早晨走访、晚间板凳会,方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张连生说,通过现场‍‍勘察、实际调查,最终决定打通一个废弃涵洞,并挖一条南北向的河道。目前工程已经建设了一大半,等全部建成后,雨水将通过河道向北排往兰(考)商(丘)干渠,彻底解决王庄的排水难题。

“我期待着、等待着,以后我出门不再穿胶鞋,不再挽裤子,不再露大腿。‍‍”王大开相信,自己这个愿望今年一定会实现。

【对话】

习近平手植树:老前辈,我记得十年前,兰考还顶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兰考之问”也由此而生,为什么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50年了经济仍比较落后?

焦桐:是啊,这一问,问到了兰考人的心坎上,问得大家心里生疼。

习近平手植树:很多人都疑惑,兰考百姓向前冲的干劲没变,兰考干部一心为民的作风也没丢,为啥兰考还富不起来?

焦桐:其实这些年兰考一直在努力,兰考一直在使劲,想过办法,走过弯路。庆幸的是,焦裕禄书记当年种下的泡桐已经枝繁叶茂,如今又成了百姓致富的法宝。

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每天都浸泡在宛转悠扬的琴声里。走进真秦乐器行,老板徐平卫和工人们正在试验,怎么打磨才能让古筝音板的音色更加通透。徐平卫的妻子郭爱玲也闲不住,正忙着打包装箱。“这是要发到越南的,一共20台。”

大象新闻特别策划丨两棵树的对话

小院看似不起眼,每年可以生产一万多台古筝。而这样的小院,在徐场村还有很多。村委会主任徐永顺心里有着藏不住的骄傲,兰考泡桐制成的乐器远近闻名,因为只有这块土地上长出的泡桐才会“呼吸”。“兰考是半沙性土壤,再加上昼夜温差大,使得泡桐这个板材特别软,透气性好,共鸣性强。”

105户村民,95户开了乐器厂,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8万元,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达120多人。徐平卫一脸骄傲地说,就单说这串数字,哪个听了不羡慕?“以前我们兰考是穷得有名,现在是乐器有名。我们要用焦书记带大家种下的泡桐,制作最好的古筝,我们要对得起每一块板子。”

大象新闻特别策划丨两棵树的对话

距离徐场村只有1.3公里的兰考音乐小镇,集齐了制作、生产、销售、电商、物流、演艺、培训全产业链,也吸引了青年古筝演奏家吉阳子的目光。“传统古筝是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在弹奏的曲目方面就会受限。现在我们研发的双七筝是七个音都有……”

桐花谢了又开,堌阳镇的泡桐林更新了四五代,源源不断的桐木为小镇上的乐器加工厂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也为吉阳子添了更多创新的底气。“想把古筝推广到3岁到80岁的人群都能学习,让兰考人不仅会制琴,还要懂琴、爱琴、会弹琴。”

大象新闻特别策划丨两棵树的对话

泡桐树馈赠给兰考的,不止是民族乐器。从一棵树到一块板、一扇门,一个年产值423亿元的现代家居产业链在兰考崛起。

“趁着3月份回温,今天我们有望突破历史产量,生产两万多张……”轰鸣声中,一堆堆废木料、枯树枝被轧制成规则的刨花板。宋黎阳所在的板材企业这几天正开足马力准备要发往全国各地的货物。

大象新闻特别策划丨两棵树的对话

单靠泡桐留不住企业,让宋黎阳动心的是,兰考各层级、多部门组成的服务专班,对企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就在几天前,一场特别的早餐会刚在厂里举行。

“咱们兰考县委书记陈书记知道厂里忙,不想过多打扰我们,利用早餐时间,和我们开了个碰头会。”早餐会上,宋黎阳和同事们说规划、问政策,陈书记一一记录,耐心解答。“有事说事,非常高效。”宋黎阳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火车汽笛轰鸣,宋黎阳企业生产的板材从兰考火车站驶向远方。60多年前,也是在这里,兰考的灾民拖家带口含着眼泪去逃荒;如今,宋黎阳、吉阳子等“新兰考人”从五湖四海赶来,像泡桐树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沃土。

宋黎阳见证了厂子从一片荒地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他把父母、妻子和孩子都接到了兰考,“我把所有情感都注入到了兰考,我就是新兰考人。”

【对话】

习近平手植树:当年,焦裕禄书记在兰考一共工作了475天。那475天,焦书记一直在风里、在雨里、在沙窝里、在老百姓中间……老前辈,您说,假如焦书记今天再回到他奋斗过的兰考,他最想去哪里看看呢?

焦桐:我想,他会去黄河湾,看黄河两岸的湿地如诗如画,看大雁、天鹅展翅飞翔。他会宽心,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风口”已经变成了风景;

习近平手植树:我想,他会去农田里,蹲在田埂上,摸一摸绿油油的麦苗,闻一闻泥土的清香。他会放心,当年白花花的盐碱地,已经变成了丰收的良田;

焦桐:我想,他会去泡桐林,拍拍泡桐的树干,听树上清脆的鸟鸣。他会欣慰,速生易活的泡桐不仅拦住了肆虐的风沙,还做成了古筝和家具,变成了兰考人发家致富的“绿色银行”。

习近平手植树:焦书记当年最揪心的风沙、内涝和盐碱,如今都不见踪影。老前辈,您看!今年植树节,20棵“二代焦桐”又栽种在了兰考的大地上,它们将和兰考的40万亩泡桐一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焦桐:60年前,焦裕禄书记临终前留下一篇只写了题目的文章。如今,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带领兰考人民完成了焦书记留下的作业。

习近平手植树:《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焦书记留给兰考人民的这篇文章,一定还会有新的篇章、新的精彩,我和您一起期待!

大象新闻记者 夏雪 周文茹 王发艳 刘长源 朱奕名/文图

谭可 赵蕾 申伟辉 罗栋巍 高慧/配音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河南新闻广播

责任编辑 / 段志明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回响》系列微视频第一集《为民之道》今日推出→

下一篇:在希望的田野上 | 河南: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