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992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龙”在哪里?它附身于各式各样的历史文物中,记录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里,根植于深入血脉的民族记忆中。
甲辰龙年就要到了。连日来,郑州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福娃闹春寻龙计划”,一群8-12岁的小朋友头戴龙狮帽,变装“福娃”,来到郑州博物馆、郑州购书中心凯旋店寻找文物和典籍里的中国龙,身临其境感受龙文化,欢欢喜喜过大年。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华文明的信仰图腾,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第一龙”发现于河南。
文物里的中国龙有着怎样的形态?作为全国性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之一,郑州博物馆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丰富文化遗产,其中不少文物中都有龙元素。
2月2日,小年,“福娃”寻龙的第一站便来到这里,在6万多件藏品中寻龙“打卡”。
“以龙首为中心盘曲成一团的纹饰就叫做蟠龙纹。”“一头双身,龙角像螺壳一样凸起,特别可爱。”“花冠龙身体较短,它的腿也很短,但爪子看起来却十分锋利。”……穿行在一个个展厅,“福娃”们张大眼睛去发现去讲述。
新石器时代的龙形玉饰件,商周时期的(阝舌)卣,春秋时期的蟠龙纹铜方壶,盛行于隋唐时期的双龙柄瓷尊等具有龙文化印记的文物被小“福娃”们一一探寻到。
这次特别的“寻龙之旅”以触摸历史的方式给孩子们带去满满收获。“我认识了很多龙的造型,也认识了很多古代有龙的器具,对龙文化更加了解了。”叶书豪小朋友直言:“大饱眼福!”
继博物馆里寻龙之后,2月6日,这群可爱的小“福娃”走进了一家有着3600平米大的“城市书房”,探寻典籍里的中国龙。
“这些龙张牙舞爪的,好像要冲破画卷飞到眼前一样。”在一幅全长有15米长的复刻版《九龙图》前,小“福娃”吴可昕感叹道。
“原来叶公好龙出自这本书。”在西汉刘向所著的《新序》一书中,小“福娃”张子暄找到“叶公好龙”的出处后,一脸惊喜。
“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史记》里也有龙的记载。”毛瑞泽手拿《史记》跟大家分享起黄帝联手应龙打败蚩尤的故事。
一本图文并茂的《观山海》勾起了小“福娃”们的极大兴趣。“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大家饶有兴致地讲述龙的不同形象。
“龙是百家姓之一,源自河南,排八十一。”“龙者鳞虫之长。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应龙背上有双翼,而有辅翼者,才是‘真龙’。”在《百家姓》《本草纲目》《氏族典》中,小“福娃”们也都找到了龙的记载,并在沉浸式互动体验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博物馆到城市书房,小“福娃”们在文物和典籍里经历了一场“寻龙奇妙游”。“没想到龙文化这么丰富,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吴可昕说。
“对我们大人来说,也是一次精神滋养的过程。”王永浩全程陪着女儿王思涵参与了寻龙活动,“这个年过得特别有意义,通过活动,感觉孩子一下子成长不少,更积极向上。”
“龙的传人就要讲好龙的故事,我们讲文化传承发展,传给谁,就是要传给孩子们,深入其骨髓与血脉之中,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赋予中国龙以新内涵、新生命。”作为活动策划方,郑州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尚蔚丽深有感触地说。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河南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 / 张昆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