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4963
伊川小米博物馆。
□本报记者 刘晓阳 见习记者 刘静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一流传千古的诗句,描绘了秋日丰收的景象。诗中的“粟”,俗称“谷子”,脱壳之后,称为“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
“在‘最早的中国’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量碳化谷物颗粒,其中60%是碳化谷子颗粒,这说明距今4000年左右,在伊洛河流域已大面积种植谷子。”9月20日,在伊川小米博物馆内,讲解员魏姗姗将小米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谷子在种植、储存、加工与食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古代,储存谷子主要采用窖藏,人们在窑穴的表面先涂一层特制泥土,再用火烤,起到防潮的作用。如今,在伊川小米博物馆的旁边,就是现代化的万吨谷仓,采用先进的通风系统、控温控湿,保证谷子如新米一般,营养不流失。
在加工方面,历史上主要靠人工进行清理、分粒、脱壳等。如今,伊川小米已有了标准化的生产线,在小米博物馆隔壁,三康米业的生产工艺国内领先,日产小米达120吨,45米长的生产线仅需一人操作。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让昔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杂粮作物焕发了新活力。
伊川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得天独厚的丘陵环境和富硒土壤条件,非常适宜谷子生长。伊川成为全国春谷小米上市最早的区域之一,位于吕店镇总面积350亩的全国谷子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种植了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征集的60个优质品种和40个试验材料,已建成智慧化农业云平台,通过远程操控管理系统,实现了智能检测指标、自动控制灌溉施肥。
目前,伊川县种植优质谷子20万亩,年加工销售伊川小米5万吨,谷子种植面积和小米加工能力均居全省第1位。伊川小米2018年被登记为地理标志农产品,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秋分前后,伊川小米陆续进入收获期。阵阵秋风吹来,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谷香。瞧,又是一个丰收年!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
责任编辑 / 戴琰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