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377
全媒体记者 张军红 罗涛 王艺霏
7月30日,记者走近驿城区香山街道75岁一级伤残军人张孝堂,聆听他那段镌刻着奉献与忠诚的岁月故事。
在香山街道,张孝堂的名字与一段特殊的历史紧密相连。从1969年入伍至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他的身上印满了三线建设的痕迹,更承载着一名军人、一名党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赤诚初心。
张孝堂的军旅生涯,始终与国家三线建设的脉搏同频。“一开始在北戴河、天津,后来部队调到湖北宜昌,参与827工程建设。”他回忆道,当年的工地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施工就是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我们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搞三线建设是为了把国防工程挪到更安全的地带,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只想把活儿干好。”
1972年7月21日,一场意外在施工中突如其来。“当时在处理哑炮,突然眼前火光一闪,‘嘣’的一声,气浪一下子把我们从工作平台上掀了下去。”张孝堂的声音里带着对那一瞬间的清晰定格,“只听见砰的一声,之后就啥也不知道了。”
在医院苏醒后,张孝堂面临的是身体的重创与荣誉的抉择。“当时条件有限,医生要抬着我上楼进手术室,我说‘不方便,我自己走’,那时候医生都很感动。”领导和医生提出要为他记二等功,却被他婉拒。
如今,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清晰的伤痕:右眼完全无光感,左眼仅存一点光感,即便戴上1100度的眼镜,矫正视力也只有0.02;右耳听力尽失,左耳听力严重下降。“你们站在这儿,我都看不清啥,只能看见门口是亮的,其他都是灰蒙蒙的。戴上眼镜能好一点,不戴眼镜就啥也看不见了。”他平静地描述着自己的状况,语气里没有丝毫抱怨。
“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清,后悔吗?”面对这样的疑问,张孝堂的回答斩钉截铁:“不后悔!那是我们的义务,何况我还是个党员。”1969年入伍,到部队一年多就入党的他,始终牢记着入党时的誓言,“为国家付出,都是应该的。”
谈及现在的生活,他的语气里满是满足:“现在生活很好,国家给我们的抚恤金、福利费都按时发放,春节等重大节日,领导和政府都会来看望我们,日子过得很安稳。”
从硝烟弥漫的施工战场到岁月静好的晚年生活,张孝堂用一生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他的故事,是一代建设者与军人的缩影,更是一份永不褪色的初心写照。(编辑 詹云清)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