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七旬老人痴迷“四块瓦”

    点击量:33740

 【驻马店广视融媒讯】 “四块瓦敲打响连天,俺把十九大来宣传。十九大,开得好,乡村振兴离不了。十九大,报告全,家家户户有关联……”1月19日下午,正阳县油坊店乡陈寨村民间艺人陈天义正在用“四块瓦”向村民宣传十九大精神。

年过七旬的陈天义老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抒发着他对时代变迁的感悟和现实生活的热爱,传承着“四块瓦”说唱艺术。

15岁时与“四块瓦”结缘

正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负责人熊华民介绍 ,“四块瓦”最早流行于唐代,盛行于清末民初,是人们在劳作间隙,就地捡起四块瓦片进行敲击说唱的艺术,后来演变成艺人用双手分别持铜链和竹板伴奏的吟唱形式,主要在河南、安徽一代流传。因其唱词朗朗上口、曲调婉转,说唱酣畅淋漓、表演惟妙惟肖,深受群众的欢迎。

“我是个苦命人。”73岁的陈天义说,他3岁父亲去世、5岁没娘,从小跟着叔父长大。为了糊口,他15岁就到沈丘追随一名艺人学习“四块瓦”说唱艺术。18岁那年,学成归来的陈天义背着鼓返乡,准备以此挣钱回报叔父。

然而,陈姓家族不允许族人背鼓说唱的家规,使陈天义这一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为了混口饭吃,陈天义转投该乡雷岗村的陈立功师傅求艺,一边演唱,一边潜心研学“四块瓦”说唱艺术。

回想起当年刚学打铜链的艰难,老人说,3年中,他的手不知磨破了多少回,疼得钻心,但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学成后上场表演。也就是从那时起,陈天义与“四块瓦”结下了不解之缘。

听众最多时有2000多人

“走村窜巷唱当今,感谢党的情谊深。唱出人民生活好,笑在眉头喜在心……”陈天义说着拿起他的铜链和竹板唱了起来。他说,唱一辈子了,总是曲不离口、手不离“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没有电,具备浓郁地方特色的“四块瓦”说唱艺术很受农民的喜爱。那个时候,只要乡亲们围在一起,他都会唱起来。由于陈天义的唱腔音正腔圆,表演细腻逼真,而且从不说“脏口”,很快就唱红了。他唱的《海瑞传》曾经迷倒了许多听众,听众最多时有2000多人。

“当时,我说唱的《三侠五义》、《刘墉三下南京》,故事扣人心弦,让人陶醉着迷,有时候能唱通宵。”讲起当年的情景,陈天义兴奋不已,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陈块瓦”。

后来,他被选进正阳县文化馆宣传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79年,宣传队解散,陈天义回到家乡。虽然单身一人、家徒四壁,但他依然舍不得扔掉用来说唱的铜链和竹板。

录节目上央视

改革开放后,陈天义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把身边的事编成唱词,配合乡里的中心工作逐村演出,先后为当地群众送去了自编自演的《平安正阳颂》、《夸夸俺的好支书》、《赞盛会》、《党是阳光我是苗》、《厚养薄葬人称颂》等,在丰富当地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成为乡里的“编外宣传员”。

当油坊店乡党委、乡政府负责人得知陈天义这么多年为了“四块瓦”艺术一直漂泊在外,家里住房早已成了危房时,就拨出专款为他盖了三间瓦房。他有了自己的家,还娶了媳妇。

陈天义说,他曾经收了两个徒弟,但他们都吃不了练“四块瓦”的苦,改说评书了。他非常担心这门说唱艺术在自己手里失传。所好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陈天义传承的“四块瓦”说唱艺术列入了市、县中华曲艺文化遗产。

为了使这一稀有的民间曲艺发扬光大,陈天义被推荐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走进驻马店》节目的录制,通过央视的舞台展示了民间艺人的精神风采。

“只要有一口气,我就继续唱下去。”陈天义说,虽然“四块瓦”说唱艺术已经没有昔日的辉煌,但他会一直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庄皓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汝南县常兴镇 脱贫村激情上演法治文化大戏

下一篇:中欧班列(中豫号)添“新客” 河南首次始发新能源汽车出口专列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