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700
“金三银四”是求职高峰期。高校毕业生们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一些不法分子借机挖“坑”。近日,一些地方的人社部门也通过媒体提醒广大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增强防范意识。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毕业生希望自己能顺利求职、入职。在“求职难”“入职难”的双重背景下,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招聘的广告便铺天盖地,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就业培训、就业招聘这块“大蛋糕”,设置层层套路,布下多个陷阱,引诱高校毕业生“踩坑”,骗取钱财。
据了解,眼下的求职陷阱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付费内推”,指某些机构向求职者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就业岗位,但须缴纳相关服务费用。二是“实习生套娃”,某些用人单位的员工甚至是非正式员工,以单位名义招聘实习生,借此分派自身工作任务骗取免费劳动,或进行“有偿实习”。三是“虚假招聘”,指用人单位或非法中介机构进行虚假宣传向求职者收取高额中介费,却拖延或直接不履行合同。四是“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以购买商品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上述种种“求职陷阱”,不仅严重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更是涉嫌诈骗,触犯刑法。
帮助高校毕业生求职“避坑”还需多方发力。首先,平台要发力。平台的运营商要积极承担起严把关的主体责任,严格审查广告发布者的主体资格,涉及招聘、培训的必须实名登记,切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无良广告发布者混入其中,忽悠、坑骗广大毕业生。其次,监管要发力。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对违法者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处罚机制,让不法分子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法律代价”。其三,高校要发力。高校在学生走出校门前,应积极组织开展必要的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学生的反诈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防骗知识,避免轻易“踩坑”。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高校毕业生一旦遭遇求职“踩坑”,应积极大胆地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或向公安机关报案,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切忌不吭声,自认倒霉,助长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我们相信,只要平台、监管、高校三方联动,共同发力,再辅以高校毕业生积极维权,就一定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求职“避坑”,从而给广大高校毕业生营造一个“无坑”的求职环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叶金福)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下一篇:河南首列特色旅游列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