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202
近段时间,多地明确优化应届毕业生认定标准,比如延长应届毕业生资格时限,不对高校毕业生是否有工作经历、社保缴纳记录进行限制,等等。应届毕业生身份“保质期”延长,有利于缓解毕业生在求职中的“身份焦虑”,打造更宽松的就业环境。下一步,还应多措并举,更好助力高校毕业生找到适合的工作,从容应对“慢就业”“缓就业”等现象。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偏好悄然变化,就业心态多样化、就业选择个性化,更加注重职业发展、自由空间、价值认同,“慢就业”“缓就业”以及灵活就业的比例不断上升。顺应新变化新趋势,要从解决结构性缺口、拓展就业空间等方面发力,推动毕业生从“好就业”转向“就好业”。
从政府角度来看,应创新就业举措,持续满足需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先进制造业等,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智力型、技能型岗位,提升青年群体就业承载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智能化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建构毕业生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贯通融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让企业与教育培训平台实现社会化与市场化补充,满足青年群体丰富多元的自我提升需求。推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提升就业牵引力,持续探索“青年驿站”的“安居+就业+社交”一体化就业创业服务,打通毕业生就业创业“最后一公里”,兜牢就业底线。
对学校而言,应抓住重点,主动作为,调整学科设置、增加特色课程、强化就业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市场产业要求、学生能力追求。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探索人才培养范式,前置就业窗口,可与相关企业合作,增加实习实践,让大学生提前走进真正的职场。涵养就业“硬软技能”培育和成长的良好生态,厚植高质量充分就业基础。
对就业者来说,应正视现实,转变观念,提升自我就业竞争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随着新就业形态不断出现,“求职难”与“用人难”的结构性矛盾凸显。毕业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识别就业新风口和新业态,主动对接职场所需。有效衔接课业与专业,让科研实践“做中学”、实习实训“试就业”,从而精确调整就业预期、提升求职能力,选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赛道。(汪艳霞)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 / 李宗文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