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刻度里的2024

    点击量:947

岁末将至,

2024留下了怎样的时间印记?

时间见证巨变

每一个刻度,都迸发出新的力量

75年

2024年10月1日清晨,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时间”刻度里的2024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40余年

2024年11月28日,在新疆于田县,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过去40多年,新疆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一点点增添绿色。数十万人不屈不挠搏斗沙海,终在大漠边缘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11月27日,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科克铁热克镇至叶城县方向沙漠“锁边”空白区,施工人员在搭建高立式沙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邹懿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这是2024年6月20日拍摄的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的防护林带,道路两边是沙漠饲草基地和设施农业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25年

2024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25年间,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12月20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隆重举行升旗仪式,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12月12日,游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游览。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20年

2024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通过20年实践,中国已形成既符合自身国情、又与国际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目前,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这是当日在巴拉圭亚松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大屏幕播放春节宣传视频。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7年

2024年6月30日,历时7年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深中通道全长约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是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6月27日,沐浴在晨曦中的深中通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这是2024年6月30日开通首日的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内的车流。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375天

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他在轨飞行总时长达到375天,刷新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的纪录,成为目前中国在轨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53天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完成历时53天的太空之旅,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带回月球背面样品1935.3克。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6月3日,嫦娥六号携带的“移动相机”自主移动后拍摄并回传的着陆器和上升器合影。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6月26日下午,嫦娥六号返回器开舱活动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举行。仪式现场,科研人员对嫦娥六号返回器进行开舱,检验关键技术指标完成情况。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2/144小时变240小时

2024年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同时新增21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并进一步扩大停留活动区域。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7月9日,来自意大利的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体验太极拳后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12月4日,来自波兰的游客在上海豫园商城拍照。随着赴华免签国家持续扩容,支付、语言、出行等环境不断优化,“中国游”越来越便捷,众多国际游客纷至沓来。新华社发(陈浩明 摄)

9小时

2024年12月17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密切协同,完成首次出舱活动,用时9小时,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纪录。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12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宋令东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外工作间隙挥手致意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李杰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12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上)、宋令东(下)在气闸舱舱门内外工作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李杰 摄

20分钟

2024年初在社交平台爆火的“公园20分钟效应”:即便不做运动,只是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让状态更好。如今,成千上万的口袋公园在中国各地涌现,这些袖珍公园利用城市较小地块建设,成了“家门口的小确幸”。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10月28日,位于长江扬州段一处“口袋公园”秋景(无人机照片)。金秋时节,神州大地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秋色宜人。新华社发(孟德龙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8月8日,市民在江苏苏州公园锻炼。新华社发(杭兴微 摄)

46秒40

2024年7月31日,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国选手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夺得金牌。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7月31日,中国选手潘展乐在比赛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时间见证前行

即使是分秒的变化,都可能是新的跨越

1秒千万亿次

2024年11月,“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在最新公布的国际Graph500排名中以6320.24 MTEPS/W的性能夺得大数据图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是中国首个千万亿次超算“天河一号”部署所在地,同时部署有“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

“时间”刻度里的2024

这是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这是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拍摄的天河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1小时350公里

2024年6月15日,京广高铁武广段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标志着京广高铁武汉至广州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全面建成,京广高铁全线实现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6月15日,武汉至深圳北的G875次列车经停长沙南站。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6月15日,在武汉至深圳北的G875次列车上,乘警在引导小朋友回到座位。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1年突破1000万辆!

2024年11月14日上午,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

“时间”刻度里的2024

这是2024年11月14日在湖北武汉拍摄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时间,见证梦想

岁月的积淀,都承载着奋斗

10年

2024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这个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正在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时间”刻度里的2024

这是2024年11月14日拍摄的位于京冀交界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这是2024年11月4日拍摄的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沿岸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40年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时间”刻度里的2024

这是2024年2月7日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新华社发(张体军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这是2024年2月6日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祝贺 摄)

60年

2024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当年,青海湖畔金银滩,一群人顶风踏雪,从3顶帐篷起家,隐姓埋名干起惊天动地事。多年后,这里被誉为“中国原子城”,它见证了“两弹一星”精神传承60载。

“时间”刻度里的2024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华社发

“时间”刻度里的2024

这是2024年8月29日拍摄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70年

202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两条“天路”翻越崇山峻岭,创造了人类筑路史上壮怀激越的传奇。70年来,“两路”精神浸润高原历久弥新。

“时间”刻度里的2024

这是2024年11月16日拍摄的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境内的“怒江72拐”(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格桑朗杰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筑路战士在怒江两岸的悬崖陡壁上辟山筑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时间见证文明

跨越千年,这片土地始终生生不息

3300多年

2024年2月26日,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对公众开放。3300多岁的殷墟以更青春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在赓续传承中焕发蓬勃生机。

“时间”刻度里的2024

这是2024年2月26日拍摄的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2月26日,参观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观看展出的刻辞卜甲。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

2024年11月12日,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文明首次集中系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崇山向汾河谷地过渡的黄土塬上,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代表性遗址之一。

“时间”刻度里的2024

这是2024年11月12日拍摄的陶寺遗址博物馆外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时间”刻度里的2024

2024年11月12日,游客在陶寺遗址博物馆拍照。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策划:南辰 邢广利

编辑:吴笛 那宇奇 郜新鑫 何雨欣

新华社摄影部邢广利工作室出品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新华社

责任编辑 / 刘洁琼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新华社体育部评出2024年中国十佳运动员

下一篇:所有省份已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范围扩大至近亲属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