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331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盖伦)5月12日是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记者从当天在浙江宁波举行的全国防灾减灾日首届防震减灾科普主场活动上了解到,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经完工,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的实时地震观测网。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总工程师马强在活动中介绍,在地震发生后、破坏性地震波到来前,地震预警能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避险和紧急处置时间。
利用地震预警系统提供的预警时间,公众可以采取避震措施减少人员伤亡;重大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和重要生活设施可以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如紧急制动高速列车、及时关闭燃气管线、关闭核反应堆等,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要进行有效的地震预警,需要高密度的地震观测台网、高可靠的自动化处理系统、有效的紧急避险和紧急处置应用。要实现这三点,还需低时延的通信网络,多渠道的紧急信息发布系统。
马强透露,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于2023年底建设完成,并已形成业务化运行。该工程使我国重点地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在全国形成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工程建成后,依托电视、广播、互联网、新媒体、信息接收终端等发布平台,为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公众、中小学校、行业企业等不同用户提供地震预警、地震参数速报、地震烈度速报、地震动参数速报等产品信息服务。
马强介绍,地震预警存在局限性,它不是对所有地震的所有影响区都有减灾意义。在技术上,存在预警盲区;破坏越严重地区可得到的预警时间越短。“地震预警只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之一,要降低地震灾害风险,需要多措并举。我们要科学认知地震灾害,有效应用预警信息,发挥预警系统最大的减灾效益。”马强说。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