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6659
今年1至9月,我国授权发明专利69.9万件,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5.3万件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70%的知识产权申请来自亚洲地区,中国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不断增长。知识产权不仅成为激励创新的“催化剂”,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今年1至9月,我国授权发明专利69.9万件,受理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5.3万件。截至今年9月,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390.8万件。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稳中提质,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加快形成
家纺产品季节性强、侵权证据容易转移灭失,导致可供权利人维权的周期较短。在江苏省南通市,当权利人发现这类侵权产品后,可通过电话、网络,第一时间向中国南通(家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投诉。中心接到投诉后,工作时间30分钟、非工作时间90分钟内就能抵达现场调查取证,3天内开展处置工作,口审质证、调解同步进行,一般案件都能在2周内调解结案。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加快形成。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在快速预审、快速维权、快速确权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效能更加凸显。像南通家纺、宜兴陶瓷、厦门厨卫、霸州家具等地方特色产业,都有了对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
以专利预审制度为例,它对激励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家纺产品花型更新快、销售周期短,一般的花型设计寿命仅一季。如果审查周期过长,就会阻碍企业创新发展。中国南通(家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多措并举,不仅通过压缩专利权评价报告制作周期加快面料花型专利预审,还新增了花边缎带、家纺套件、窗帘等专利预审。
“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能够有效提高知识产权纠纷处理速度和质量,降低维权成本,提升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还持续加大专利导航分析力度,加强专业知识产权数据资源供给和信息开放共享,探索拓展知识产权服务领域,满足创新主体多元需求、支持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精准发展。2022年,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完成专利导航分析报告390余个。
入选首批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的天津市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利用知识产权大数据分析,帮助重点产业和企业明确核心技术研发的具体发展方向和创新最优路径。
“我们围绕28个细分产业开展规划类的专利导航,实施30项创新类的专利导航,助力药物生物学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天津市滨海新区副区长梁益铭介绍。
数字技术领域专利储备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赋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创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16至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达18.1%。截至2022年底,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160万件,占发明专利总有效量的38%,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4月,百融云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举办知识产权周,对为公司知识产权发展有贡献的研发人员进行表彰。这家成立9年多的科技型企业,累计获得企业软件著作权及专利超200项,涵盖机器学习、隐私计算、人机协同、多模态等领域。
“专利发明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企业发展,也服务于企业发展。”百融云创首席执行官张韶峰说,“我们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要以‘专利池’建立技术‘护城河’。”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增速排名前三的技术领域,分别是计算机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基础通信程序,分别同比增长56.6%、38.2%和26%。数字技术领域专利储备进一步加强,也增强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拥有量占比为70.9%。利用国内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本土创新力量快速崛起,国内头部企业不断涌现,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创新主体对加强相关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通过修订审查标准、优化审查模式等措施,国家知识产权局进一步加强相关专利保护。比如,针对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发明专利申请,在《专利审查指南》中增设专节,增加权利要求保护方式、扩大专利保护客体、明确创造性审查标准。
“修订专利审查标准特别强调了涉及人工智能发明专利申请可以扩大专利保护的客体,这对于产业创新发展是非常积极的信号。我们期待相关专利审查指南尽快出台。”百度副总裁梁志祥说。
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稳步提高,多措并举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运用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对我国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出专项部署。《方案》提出,“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明显提高,全国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000亿元。一批主攻硬科技、掌握好专利的企业成长壮大,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加速形成,备案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超万亿元。”
作为专利大国,提高专利产业化水平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调查显示,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近5年稳步提高。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同时也要看到,专利转化难点、堵点仍然存在,转化率偏低、激励不足、机制不畅、与企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制约着专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9月,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6.7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杜伟认为,实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要建立符合科研机构定位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近年来,我们积极拓展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的管理服务,将其融入整个科技创新链条。目前知识产权转化超过1000件,实现应用成果规模工业转化50余项。”杜伟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努力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全面盘点存量专利,力争在2025年年底前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的有效专利全覆盖。同时,由企业对专利产业化前景进行评价反馈,筛选出的专利统一线上登记入库,按照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匹配推送。此外,还要加强推广对接和资源匹配,推动各方精准对接。”(谷业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 刘洁琼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