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让厚重河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关注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系列访谈之四

    点击量:17659

□本报记者 赵振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总书记的话,河南师范大学教授马福运牢记在心,并成为他参与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的思想指南。

“河南在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理应在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展现担当,在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中作出河南贡献。开展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有助于全面展示河南文化对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前,马福运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参与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大中小学教材中的河南故事”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深切地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在各级各类国家统编教材中得到了呈现。

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河南山水绝佳,人杰地灵,许多名人长于斯,或游于斯,留下了不朽的诗文和事迹,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在他们看来,梳理出这些中原文化元素,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讲述河南故事,全景展示厚重河南的文化积淀,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河南形象、助推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如何让厚重的河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创作团队认为,编写《大学教材中的河南故事》,应该遵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原则。一是突出故事性,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突出人物的鲜活性以及故事的典型性,挖掘故事的启发性与教育意义,避免平铺直叙与宏观简介。二是强调价值性,故事的选取,不仅要弘扬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更要提高教材内容的感染力、引导力和塑造力,因此特别添加了故事的当代价值和社会意义。三是注重规范性,每一个故事都由“题目+故事原文+故事出处+故事背景+现代价值和社会意义”五部分组成,每个故事控制在2000字左右,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不照搬照抄原文。

从全景展示高校教材中的“河南元素”,到有选择地呈现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和价值引领功能的“河南故事”,《大学教材中的河南故事》的创作团队始终坚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中原大地上的人文发展,传承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进步对其内涵、形态进行补充、拓展、完善,大力培育现代文化和创新文化,推动铸就新的文化辉煌。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 / 刘洁琼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创建“五星”我先行丨土里生“金”惠村民

下一篇:遂平克明面业:以党建引领绘就党群互促“同心圆”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