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点击量:23047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研究院介绍

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由中国外文局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2019 年 6 月 28 日,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与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共同为研究院揭牌,11 月 13 日正式成立。

研究院充分整合和发挥了中国外文局的政府资源、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实践优势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在新闻传播、公共关系、公共管理、对外翻译等跨学科领域的人才、科研、成果等优势。

目前,研究院主要承担 “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的全国故事作品评审、中国好故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好故事人才队伍培训,以及湖北分站赛的组织承办和评审等工作。

今后将重点围绕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智库建设,积极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研究和成果转化。

研究院挂靠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共同担任研究院理事长,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副总编辑杨新华、校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艳华、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共同担任研究院副理事长,陈先红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

01

人物介绍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2020

赵振宇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智库专家;

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奖励学”,出版专著5部;90年代起研究程序理论,研究成果受到中央领导批示;

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出版国家课题研究成果《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和《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系统论》;

著有《新闻公关艺术》《新闻报道策划》《现代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研究引论》《新闻评论通论》《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与灵魂对话》《讲好真话》等多部著作。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2020“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

02

作者文章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在第21个记者节到来之际,由中国记协国内部和《中国记者》杂志社合作推出了一集来自中央和地方媒体的精品力作“脱贫攻坚优秀新闻作品采访记”54篇。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这次征稿的组织策划,站在脱贫攻坚即将迎来全面胜利的历史节点上,展现了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媒体广大新闻工作者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所作的出色贡献。它是历史记载,值得典藏;它是实践范本,可供学习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脱贫攻坚是一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大事,它造福中国,有利世界,是中国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华丽篇章。本文结合学习这组稿件,谈一点与此相关的话题与新闻界朋友们交流探讨。

一、高度重视,整体动员,成效显著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全国新闻媒体和新闻人积极行动,在以往脱贫致富报道的基础上,走上了脱贫攻坚的新时代征程。

新华社社领导直接主持策划、组织指挥由总社和7个分社、13名记者参与涵盖14个连片特困区中的绝大多数地区,经过一年时间的采访调研、后期精心编辑,推出了万字通讯《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通讯全景展示和讴歌了我党领导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胜利,彰显了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适应的新闻人的精神风貌和新闻作品的宏大力量。

他们在体会中写道:“没有什么比得上一场伟大决战更能锻炼一支队伍。对记者而言,还有什么能比得上深入采访、真实记录一场史诗般的大决战更为之骄傲、催人奋进?不断深入的调研之后,我们真切有了一种感受,那就是如果不能真实记录这段伟大历史,就愧对这个伟大时代。”

人民日报记者顾仲阳从事扶贫报道15年,他的多篇报道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批示,推动了健康扶贫、保险扶贫、高校农村贫困生专项招生计划等等政策的出台和完善。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记者顾仲阳在贫困户家中下厨做菜

2017年6月5日,他写的《驻村三记》一文,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并引用到在深度扶贫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他的体会是:多花苦功夫、笨功夫,耐得住寂寞,才能抓得住机遇;多访“贫”,更懂“贫”,“下接地气,上接天线”,才能叫好叫座;更了解乡土中国,更好新闻扶贫,必须身近心也近。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国家广电总台山西记者站康维佳在脱贫的路上写了几十篇相关报道。他的述评《脱贫攻坚摆不得半点花架子》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二等奖。

他在启示中写道:“‘吃透两头’,这是党的新闻事业在长期实践发展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做法,很管用,也很实用。

所谓‘吃透两头’就是吃透‘上头’和‘下头’,吃透就是深刻全面准确领会中央的精神,要考虑中央的所思所想;就是要搞清楚事情在实际情况中间是个什么样子。”他的这个体会是很多的新闻人在实践中都能运用和收有成效的。在本次主题征稿中,很多作者都谈到这一点。其实,要在新闻实践中真正领会并体现到报道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会君(右)在咸宁市崇阳县高枧乡中山村的王学礼家采访。(周浩峰 摄)

2020年的湖北遭遇疫情、汛情叠加影响,各地脱贫进展怎么样?农民朋友有哪些期盼?2020年8月起,湖北日报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夜宿农家话脱贫》,一批记者走进农家,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算农家账。

截至10月底,该专栏已推出报道近20期。记者陈会君写了一篇《贫困户成了“豆腐王”》。她在来稿中对这组报道的短视频全媒体表达方式进行了介绍。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这组报道,他们在纸媒上刊发文字、二维码,图文、视频在报社的新闻客户端综合呈现。他们在进行文字采访时录制短视频,是一次传统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现场练兵。

作为写了十多年的文字记者,这是她第一次为视频配音。一篇千字文,她录了近10次。她在体会中写道,从相加到相融,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融合发展,有很多需要磨合的细节,唯有继续努力攀登。

汤婧,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30岁。她和同事们一起参加了电视专题《“时代楷模”黄文秀:风雨兼程新长征 初心无悔永芳华》的采访和报道。

640.png

视频地址:https://v.qq.com/x/page/b32010vzm9w.html

她在征稿题记中写道:“同是30岁,我还可以享受青春,而文秀却没能来得及好好说一声再见。我能做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她的故事。”

在2019年烈日与暴雨交织的6月17日,百色市凌云县因暴雨山洪暴发。18日,她在采访途中,得知驻村一年多的第一书记黄文秀不幸遇难。19日清晨她和同事搭乘最早的动车赶赴百色。在以后的十多天时间里,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十多篇感人至深的连续报道、新闻专题和微信推文,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7月1 日习近平作出指示向黄文秀学习,中宣部授予黄文秀“时代楷模”,7月2日广西台推出了这个专题报道,荣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一位30岁的女记者采访了同样30岁的女英雄事迹,引起了她的无限感慨:作为一个宣传战线上的一名战士,黄文秀的精神激励着她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在新闻路上,将坚定初心,践履笃行,不负芳华。

50多篇脱贫攻坚故事讲述了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的新时代创举,所有参与者都在深入采访调研报道的实践过程中,提高了新闻思想和业务素养!

二、遵循新闻规律,提高报道策划水平

习近平指出:“新闻宣传是否善于创新,是否能够做到常做常新,是其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创新是需要策划的。

农村贫穷是困扰中国成千上百年的老话题,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却是新时代的新课题。新闻媒体要在以往和他人报道的基础上做出自家媒体的特色和新意,却是需要新闻从业者大动一番脑筋的。在此次征稿中,有以下几个创意策划值得肯定——

01.

从历史发展的纵深中找好选题

江西瑞金是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 。瑞金的脱贫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来自江西日报的同行们首先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写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要使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80多年前共产党人的所思所想和当下的脱贫攻坚是一脉相承的,在邀请党史专家、扶贫办以及相关部委办的同志座谈后,加深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党为什么要消灭贫困,于是他们将“初心不变”提炼为这一报道的主题。

正是从这样的高度采访调研写作,使新闻作品《红都脱贫记》呈现出具有厚重感的史诗气质。该篇报道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02.

到“扶贫第一村”找选题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制作的广播专题《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之后》,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名字叫宁徳畬族赤溪村。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封《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来信,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畬族百姓贫困的生活状况,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引起中央高度重视。

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默默无闻的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可以说,是这篇报道,改変了赤溪村的命运。

近40年前的中央媒体的一篇报道,成为今日再访赤溪村的由头。赤溪村的扶贫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输血”到“换血”再到“造血”,最终靠“旅游+产业”脱贫摘帽。他们在专题的结尾提出,希望赤溪村以后不要再挂中国扶贫第一村,而要建成中国自强第一村,中国文明第一村,由此提升了报道的主题。

03.

由“回访报道”找选题

上面介绍的两篇报道分别是由80年前和近40年前的历史而引发的,而河南日报2018年6月6日的一篇《“咱家的麦子能做面包了”》(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则是由本报四年前的一次报道而产生。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4年前,习近平到河南尉氏县沈家村考察粮食生产。看到小麦长势很好,他十分高兴,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当年6月6日报纸在一版发表了《今年的馍能吃上了》。四年后,2018年“三夏”时节,记者进行了“一次早有预谋的采访”,再次到了沈家村。通过采访农户、村支书、农机手,与粮食相关的生意人、农业专家后完成了这篇报道。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做馍和做面包的小麦有什么不同么?农业专家解释,目前生产的绝大部分麦子,属于中筋品种,适于做面条、包子、葱油饼。而要做面包则需要用面筋强度大、面团稳定时间长的强筋小麦。做蛋糕、饼干一类则需要弱筋小麦。

我国的小麦总体是充足的,但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400万吨左右小麦,主要是强筋和弱筋小麦。4年时间,从“能吃上馍”到“能做面包”是农业生产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质量提高,而从新闻生产上来说,这种方式却属于“回访报道”,是“我国老一辈新闻人经常使用的一种报道方式”。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2019年元宵节前夕,90岁的徐永辉(左二)来到黄岩凉棚岭村看望叶兴法一家,叶兴法夫妇同徐永辉热情握手。浙江日报记者 邵全海/摄

浙江日报老摄影记者徐永辉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第一个春天,到嘉兴七星乡遇见农民叶根土一家5口起,到后来1959年、1990年、2008年、2019年……70年的岁月里,他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家四代人的生活。

他记载的不仅仅是叶根土一家的变化,而是描绘了千千万万中国农民,他们善良、勤劳、质朴、踏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一番新的天地。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2019年9期《求是》杂刊发了已经90高龄的徐永辉口述《一个摄影记者和一户人家的70年》。

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也适用),对于一个以新闻为职业的新闻人来说,在历史的记载里有许许多多“老题翻新”的话题可以精心策划出佳作。我们要保持这种持恒的新闻理念,更要建立本媒体的选题策划资料库,与时俱进,为时代讴歌,为时代鼓与呼。

04.

在不经意中发现选题

中国青年报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2019年7月下旬,他去宁夏采访,从固原市一位老村干部口中得知“借牛骗补”的事。那时候,全国很多地方已经进入脱贫摘帽倒计时,他纯粹把它当故事在听。

采访归来后,那条线索一直没告诉编辑。直到手里的人物报道写作遇到问题,找编辑聊天时谈到采访中的发现,随口将借牛骗补的事儿说了出来。编辑听后有些兴奋,提着嗓门说:“这才是真正的新闻!”

这句话被重复了好几遍。总编辑也通过了这个选题,并决定派他去采访调研。他很激动。再次去西海固,是带着两个选题,一个是之前没写完的人物报道,要做补充采访,另一个就是借牛骗补之事。

一次不经意的业务闲聊,闲聊中有高手识宝,更有领导高瞻远瞩,当然也少不了记者的认真深入调查:“我沿着这条线索,找到借牛骗补贫困户、出借方、牛(票)贩子、村干部、验收组等,并从他们多处获得的信息作了交叉论证。这个借牛链条上的一环又一环才被一点点剥开。”

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由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实践引发的思考

9月记者回到北京,又用一个月的时间打磨稿件,最终在11月13日,一篇舆论监督的稿件《活在表格里的牛》发表了。见报当天,这篇报道在当地就引起了轰动,固原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宣传部向记者表示:“舆论监督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方式”“感谢你们的监督报道,帮助我们发现深层次的问题”。这篇稿件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世上常有这样的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这个“有心”和“无心”也是讲究的。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是因为有心者力不足或不懂知识不懂方法或时间、地点也不对;而无心者有人高手指点,豁然开朗,力量、方法又科学又有效,终成正果。

05.

成功往往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前几日我到长江日报参加三季度好稿评审会,听到这样一件事——2020年7月11日,正值长江汛期,一则“因涨水货船无法通过武汉长江大桥”的谣言甚嚣尘上。

接到这个线索后,长江日报记者徐佳和范芃决定立即出发,赶往汉口江滩现场,一探究竟。实际情况是,并未看到网传的“货船卡在桥下”场景,那么此时开始直播,至少初步证明了网上的那一场景不是此时的实情,“辟谣”任务完成。

但是,记者没有撤离现场,而是耐心等待,看同等体量大小的货船到底能否通过?起初,镜头里只有小型船只在江中行走,不够具有说服力,那么大型货船呢?

静静守候30分钟后,突然听到武汉关码头一声货船汽笛声响起,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货船出发,这时,记者赶紧调整机位,镜头紧紧跟随,并调整景别,远景中景特写切换,既体现长江环境,更突出大船通过桥下的细节。后方视频编辑立即把现场小视频和谣言视频剪拼在一起对比呈现,孰真孰假一目了然。

短短30分钟内,直播全网传播量达百万+,网友纷纷评论“原来是个谣言,幸好幸好!”。这一迅速粉碎谣言的直播,在长江汛情紧张时期给心系武汉的网友们吃了一颗妥妥的“定心丸”。由于记者的“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现场报道《直播辟谣》经专家投票获了一等奖。

06.

发挥新媒体的时代功能,出彩出新

新闻报道的出新出彩得以于两点,一是新闻人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素质不断提高;二是传播技术和渠道的更新和发展,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

17.png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焦旭峰介绍了H5报道《致奋斗在脱贫战场上的你》创作体会。该报道覆盖1.7亿网民,产品使用人数超过1200万。

这组报道以9张饱含真情的祝福卡片为传播点,邀请网民向全国驻村干部、支教教师、致富带着人等奋斗在脱贫一线的“战士”们送去祝福。发出后,立即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刷新了新华社H5产品传播纪录。

作者的体会是:内容要满足用户情感需求,用心让报道走心;技术要使报道充满技术感觉和未来感;传播渠道需精耕细作、信息准确抵达;团队要项目制运行,精兵强将上战场。

18.jpg

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策划的微视频作品《臊子书记》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闫征作为中国新闻奖颁奖大会上7位发言人之一介绍了他们创作体会。

在微视频的拍摄过程中,他们多次运用头脑风暴,力求用网民喜闻乐见、轻松易懂,能够引起共鸣的网络语言,制作出有“网感”的微视频。他们还利用“互联网+扶贫”帮助大寨村致富,表达风格上突出年轻人的“萌”和“燃”。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以《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为题,在征稿中介绍他们创办电视夜校特别节目《开学第一课》。

23333.png

电视夜校创办于2016年11月,是海南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创新举措。他们首次开创“电视+夜校+钉钉+热线”的全新模式,致力于通过电视课堂的形式向基层干部群众讲政策、传技术、说感恩、树典型、找工作、结姻缘,是一个专门为贫困群众打造的融媒体学习阵地。

节目开办以来,受到业内以及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主流体和栏目纷纷点赞夜校;国家行业主管机构对电视夜校的做法和经验给予定和高度评价;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夜校在“互联网+农民学校扶贫”研讨会上介绍经验。2019年11月,《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栏目荣获中央部办公厅颁发的“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荣誉先进称号,多次获得各类国家和省级奖励。

在这次专题征稿中,不少记者都有这种体会,好的新闻报道不仅需要深入到新闻事件的发生地,需要身体体验,需要用心思考,需要后期编辑制作,同时,更要重视选题和报道的策划。

23.jpg

赵振宇著

所谓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传播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

(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7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二版)

234444444.png

在这里,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是基本前提,须臾不可忘记。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锻造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更多到一线、循规律、出佳作。到一线,就是到新闻发生地,到可以发掘新闻的地方;循规律,即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新闻报道规律;出佳作,指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全面,鞭笞邪恶、弘扬正气,有利于推动问题解决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见2016年2月24《人民日报》报道)

讲好脱贫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都需要就“势”论事,据“势”行事,以事成“势”。从媒体到个人,从领导到记者,地区之间、媒体之间、部门之间,凡是与故事相关的机构和人事,都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共同做好相互配合协调、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谱写富有时代特色、本地优势、个人特点的中国故事新篇章。

三、加重评论份量,以理性视角讲好故事

在这征稿中,有评论员参与、文中运用评论的稿件不多,但也有可圈可点之作。这次征稿大多是在新闻版面上刊发的,多为消息和通讯报道,也有在专刊专版上刊发的评论作品。

2017年6月,人民日报在“新农村周刊”上开辟了“蹲点手记”的评论专栏,发表了系列评论。“基层跑多了,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这样写出来的评论沾泥土、接地气,叫好又叫座。

25555555.png

据作者顾仲阳介绍,其中,《扶贫干部少些文山会海》一文,1100字既有基层干部一年开280多场会、同一主题会开四遍的鲜活事例,又有基层干部忙于开会填表,谁来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思考。文章见报几个小时,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阅读量就超过100万人次,跟进的评论2000多条,多家媒体和平台转载。

26666.png

本次征稿刊登的唯一也是最后一篇来稿是来自新疆伊犁日报记者刘冰对自己经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一篇网络评论《“一口水也没有喝上”的扶贫问题出在哪儿?》(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思考。

他在文章中写道:思想是评论的灵魂,认识的高度决定文章的高度。通过撰写这篇评论我的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飞跃,更深刻地认识到,脱贫攻坚是难啃的“硬骨头”,不可能一蹴而就,广大干部要带着感情、责任和使命,时时刻刻把贫困群众放在自己心里。一篇评论“写了”一年多,没有这样的理想与情怀是不可能做到的。

21.jpg

2018年5月31日,光明日报一版辟专栏刊发的《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和评论员文章《闽东事 天下理》。

2018年4月,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率评论员刘文嘉和当地驻站记者高建进深入福建宁德地区,用了三天时间在山间隧道中穿行每天乘车6小时,集中走访了3个村庄、采访了干部群众20多人,阅读相关文字材料14万字,加上驻站记者的长期采访所得,最终写出了这篇调研报告。

6月1日,新华社以通稿形式播发这篇报道和评论。2日,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与23家地方党报转载,新闻网站和新闻客户端纷纷在双首页转发,央视《新闻联播》播发,腾讯新闻在微信插件重要位置推送。

24小时内,仅腾讯的跟帖热评就超过四万条;一周之内,各地扶贫干部、脱贫群众、脱贫等相关领域研究者的热情评介源源不断地反馈至光明日报。当年由总书记开启闽东脱贫史,三十年后仍然能引发巨大的和声。光明日报这篇调研报道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下面探讨几个问题——

NO.1

其一、为何新华社以通稿形式播发报道

的同时又转发评论?

26666666666666.png

因为评论写得好。好在哪儿,评论中写着这样的话:“一张蓝图绘到底,三十年铸一剑成——福建宁德的脱贫历程,是闽东历史,也是中国故事。实践检验真理,历史映照未来。闽东的三十年历程,证明的是思想、传递的是力量、增添的是信心、提供的是历史眼光。”

调研报道讲的是闽东的事,反映的却是中国的大道。正是因为这个大道理讲得全面、简洁、透彻、明白,才引起新华社的重视,才得到全国多家媒体的呼应,才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跟帖和热评。

刘文嘉是一位优秀评论员,她写的多篇评论获中国新闻奖,我与她见面交流过。在此,我也特别希望媒体的老总们能多派一些评论员参与到讲好中国故事(包括其他一些需要发挥他们特长)的报道中。

他们在报社是评论员,下到一线,他们是“评论记者”,这种方式是培养新闻人才综合素质的积极举措。中国记协召开过两次“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研讨会,有的媒体坚持实施这一机制撰写评论十多年取得成效。

现在,人民日报在评论版上适时推出“现场评论”专栏,派出评论员到现场撰写评论,央视《新闻联播》里也有本台记者在现场发布的记者评论。时代在发展变化,我们的媒体、我们的记者,也应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新闻评论的领域里作出新贡献。

NO.2

其二、如何处理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在本次征稿中,大量的文章都谈到事实的重要、真相的重要、细节的重要、感情的重要,这些都是正确的。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就是要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我们需要用动情的事实感染人,同时也需要用深刻的理论说服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这应是记者讲好中国故事题中应有之意。

333333333333.png

毛泽东同志是文章大家,他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鲜明地指出:“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

在这篇文章里他就用了四个“请看事实”来反攻敌人;而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面对反对者和疑惑者的诘问,面对有些人错误和幼稚的想法,如“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我们需要英美政府的援助”“你们独裁”“你们不是要消灭国家权力吗”等,此刻,毛泽东则站在理性和大局的高度一一予以驳斥和澄清。在今天,这些文章仍然是我们新闻人需要认真学习和运用的。

讲好中国故事,真实的事实、典型的事实是不可缺少的;但好故事的力量有许多是需要将其中蕴藏的道理、知识讲清楚说明白的。

特别是面对恐怖事件中西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傲慢与偏见”,有学者研究的应对策略是:

一要主动出击,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引导西方大众舆论;

二要积极关注网络坊间舆论,主动发挥论坛的作用;

三要建立后续发布机制,在连续报道中揭示真相,澄清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薛涛、张荣美: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傲慢与偏见”,载2017年第1期《现代传播》)这里强调的都是评论的作用。

23.jpg

赵振宇著

在“讲好”故事中,选择和运用故事除了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外,也要考虑它能较好地为整篇文章的立论和论述起着铺垫和渲染的作用。

“讲好”故事有多种形式,但是,“讲好”故事有着自己特殊的要求——所有的讲述都是为论证服务的,也就是说,我们所选择和讲述的故事都要发挥事实论据的作用,要成为表明立场、传播观点的有力支撑。

谣言止于公开,抹黑需要揭露;真理的力量在于科学,科学是需要阐释和普及的。我们要以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在描述形象、生动感人的同时,还要以理论的深刻、评论的犀利将隐藏于事实中的道理说明白,道清楚。只要讲故事的人有勇气、有自信、讲科学,故事就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NO.3

其三、如何在一篇报道中将事实和评论

融合一体?

我们的报道是分文体的,说的是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于是有人认为“真正的评论,要放到评论员文章当中说,与报道形成能分工、形成话语张力、形成统一的传播和表达效果”。

循着这种理论,光明日报在调研报道《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之外配发评论(“配发评论”是媒体常用的说法,还有“配发图片”等,这也是不妥当的,另议),收到很好的效果,获了中国新闻奖。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将那篇精辟升华的评论,以有序分散的方式,画龙点睛地相缀在整篇报道之中,那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文章就一定不好读么,就一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么,没有试过,不敢说。

习近平说过“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他要求新闻工作者“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时代发生了变化,有些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第98页,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第一版)

24.jpg

赵振宇教授在“”“2020讲好湖北抗疫故事”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发言

文体如何突破创新,除了新闻人的思想理念需要转变突破外,与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规则有着极大的导向作用。现在已有不少媒体在中国新闻奖之外,制定了自己的评奖规则,发挥着积极作用。

对此,需要研究总结。我在1997年3期《中国记者》写了篇文章《关于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几个问题》。文中涉及的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或不存在了,有的今天还仍然存在,还有许多新问题未能涉及。对此,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可否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邀请新闻业界、学界和研究机构人员深入调查研究,按照中央的精神改革完善。

03

关于《讲好真话》

25.jpg

《讲好真话》实体出版物

26.jpg

《讲好真话》座谈会

27.jpg

28.jpg

媒体系列采访与报道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

责任编辑 / 杨盼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二选一”“大数据杀熟”面临严监管

下一篇:央媒观豫 | 河南:大美湿地 润泽中原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