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超市办“图书馆”12年,农家女从被嘲“神经病”到受邀参与“公共图书馆法”审议座谈|草地周刊

    点击量:23422

 “想要驱赶心灵的荒芜,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阅读,把健康、积极的文化种子播种在身边这片土壤”

农家女李翠利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以自家超市为阵地,办起超市里的“图书馆”。从单枪匹马到组建起百余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从有奖借阅到30万余人次的借阅记录;从摸着石头过河的乡村阅读推广探索到受邀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立法审议座谈……

12年前的一个晚上,李石村来了个歌舞团,为占得好位置,20多岁的李翠利抱着孩子早早就过去了。满心期待的节目却越演越不对劲,表演者不仅跳起了脱衣舞,还把古诗改成黄段子与孩子们互动,错愕不已的她落荒而逃。

第二天,歌舞团走了,村里的孩子们却成群结队继续说着黄段子,那些变了味儿的古诗也随着孩子们追逐跑闹,被带到各个巷子。

“不能让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自幼爱读书的李翠利能想到的唯一方法是在乡村推广阅读,用书籍填补荒芜。

于是,她以自家超市为阵地,办起超市里的“图书馆”。从单枪匹马到组建起百余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从有奖借阅到30万余人次的借阅记录;从摸着石头过河的乡村阅读推广探索到受邀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立法审议座谈……

12年间,农家女李翠利用生活供养理想,在田埂守望书香。这份持久不灭的“微光”,如涓流般在乡村孩子心里流淌,驱除荒芜,释放芳香。

在自家超市办“图书馆”12年,农家女从被嘲“神经病”到受邀参与“公共图书馆法”审议座谈|草地周刊

李翠利(中间)在在“微光书苑”与孩子们交流。本报记者袁月明摄

“我一直都在春天等你”

李石村是豫北内黄县的一个普通村庄,走进村西头的农家小超市,穿过几个小型的货架来到里屋,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存放了近4000册书。“微光书苑”的牌子静静摆放在一摞书的最上面。六七个村里的孩子,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翻看新到的暑期读物。

在自家超市办“图书馆”12年,农家女从被嘲“神经病”到受邀参与“公共图书馆法”审议座谈|草地周刊

村里的孩子在微光书苑看书。本报记者史林静摄

一大早,40岁的女主人李翠利就开始忙碌起来。她穿着一身大地色的连衣裙,落肩头发随意扎在脑后,一边招呼来买东西的村民,一边应承着孩子们的各种询问。

“姑,上次那本《绿野仙踪》被借走了吗?”“姑,昨天教的折叠蝴蝶结又忘了。”李翠利是村里的姑娘,按辈分,孩子们都叫她姑。

“我有一位爱讲故事的爷爷和一位爱订书报的父亲,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天都有故事和看不完的文字。”李翠利说,她从小就怀着一个作家梦,长大后,便喜欢把情感倾注于笔端。

听她说话,记者再次打量了她,个头不高,体型微胖,说话时嘴角总是挂着笑,轮廓分明的国字脸配上小麦肤色,这个看起来极其朴素的农家妇女,一开口却透着股书卷气。

2005年,李翠利在村里开了一家小超市,经济相对宽裕,日常看书写诗,日子还算惬意。“正当我为梦想耕耘时,一众偶然出场的吃瓜群众,毫无征兆地把我推离了既定的轨道。”谈及创办“微光书苑”的初衷,李翠利说。

把李翠利推离既定轨道的便是12年前的那场“歌舞”表演。“当时里三层外三层坐满了四里八村的人,村里的孩子相互拥簇着围在舞台边上。”李翠利回忆说。

“演出一开始还挺正常,慢慢就恶俗化,当听到表演者用黄段子把乡亲逗得前仰后合时,我一刻也待不下去,抱着孩子就走了。”而她刚起身,腾出的空位就被人群挤占了。

更让她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村里跑闹的孩子,讲的全是昨天的黄段子。李翠利慌了。“那种感觉像是心被重重敲了一下。”她觉得,为了村里的这些孩子,必须得做点什么。

她想起一个故事:有位智者问大家,为旷野除草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人们给出了各自的答案,用手拔、用刀割、用火烧……智者没有评价,让大家明年秋天来看他的答案。第二年的秋天,人们在这片曾经长满荒草的旷野上,看到的却是一片金黄的庄稼。

“想要驱赶心灵的荒芜,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阅读,把健康、积极的文化种子播种在身边这片土壤。”李翠利心想。

说干就干。她把超市最显眼、也是营收最高的白酒货架清空,把收藏的二百多本书整整齐齐摆上去,供乡亲们免费借阅。随后,她又带着卖麦子和从超市进货款中挤下的1000元钱,到县城买了300多本旧书。

有了这些书,她便在超市专门辟出一块地方,设立了一个阅读空间,并用四张A4纸打印出“微光书苑”四个字。从此,以“不要任何费用、无需任何证件、远亲近邻、行走过客均可借阅”的零门槛借阅模式,开启了她长达12年的乡村阅读推广。

在自家超市办“图书馆”12年,农家女从被嘲“神经病”到受邀参与“公共图书馆法”审议座谈|草地周刊

村里的孩子在微光书苑看书。本报记者史林静摄

李翠利开始等待她的读者,就像她在诗中写的那样:“我一直都在春天等你,即使,岁月把沧桑塑成雕像,我也依然相信,你不会辜负春天,还有,春天里的我……”

“借书是甜的”

一开始,李翠利还有点自己的“小心思”:

虽然说书是自己主动让大家看的,可有人真正来借的时候,心里又不舍得。为了既叮嘱借书的人好好爱惜,又不显得自己过于小气,李翠利事先准备了好几套说辞。

事实上,这些提前排练好的话一句也没用上。由于长期缺少阅读氛围,阅读推广并不顺利,来借书的寥寥无几,有些村民甚至都没发现货架上的书。

为了鼓励大家,每一个来买东西的村民,李翠利都会重复一句话:借本书吧,不要钱。时间久了,村民们开始怀疑李翠利精神出了问题。“那段时间,传销比较盛行,大家觉得我是不是被什么组织洗脑了。”李翠利苦笑道。

在自家超市办“图书馆”12年,农家女从被嘲“神经病”到受邀参与“公共图书馆法”审议座谈|草地周刊

李翠利农家超市的大门上贴着“微光书苑”四个字。

“发展一个新的读者,借出一本书,比我卖一百块钱都高兴。”李翠利说,可事实是,借出一本书比卖一百块难多了。

为了在村里鼓励阅读,李翠利想从孩子突破:谁来借书,就奖励一块糖。

“我是被糖‘哄’来的。”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19岁女孩李梦洁是微光书苑的第一批读者。“当时我还在上小学,听说只要来这儿借书,就能领到糖,我就跟大伙一块来了。”李梦洁说,“没想到是真的。”

“看书是甜的。”村里的孩子奔走相告。

“一开始没有太多要求,只要借书就发糖。”李翠利说。为了鼓励孩子真正去读,李翠利又想了一个招:还书的时候会问一些问题,比如这个书的主人公是谁、有啥印象深刻的情节,回答出来可以奖励铅笔、橡皮;再后来,如果能写篇读后感,可以给个笔记本……

渐渐地,李翠利的超市门口开始挤满了来借书的孩子,队伍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甚至一些别村的孩子都跑来借书。以往一个月才卖完的一罐糖果,几天就奖没了。

很快,村里的大人也开始问了:“小孩看书有奖品,我们看书有没有?”

李翠利立马来了精神:有呀!“我就准备了一些小毛巾、牙刷,都不是特别贵的东西,但刺激阅读很有效。”李翠利说,她还通过黑板报摘抄、发放报刊等方式在村里营造阅读氛围。

有的是孩子带动大人,有的是大人带动孩子,慢慢地村里阅读氛围变浓了。“一开始真是为了糖,后来也真是为了书,一本《居里夫人自传》我看了三遍。”李梦洁回忆,那时看得入迷,就连中午回家吃饭都是匆匆扒拉两口又一路小跑回来。“一边跑一边想,人为什么要吃饭,因为书真的太好看了!”

在自家超市办“图书馆”12年,农家女从被嘲“神经病”到受邀参与“公共图书馆法”审议座谈|草地周刊

微光书苑已经成村里孩子空闲时的好去处。本报记者史林静摄

村民李红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书苑的常客。“以前每次去超市,翠利都会推销她的书,我小学没毕业,就是字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李红琴笑着说,后来,翠利便教她查字典,会了之后,就试着借了本《怎样做个好妈妈》。如今,两个孩子在她的影响下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有段时间,看书的人比买东西的多。在超市里,其他东西可能堆得横七竖八,但唯独微光书苑这方小地一定是整洁明亮的。”李翠利说完,拿出了一本新的借阅登记册,以前的那本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借阅记录。

“小桥下的流水,融化冬的喘息,涓涓细流,在春风中盛开朵朵涟漪。”李翠利在诗中写道。

“那个神经病又来了”

当村民的阅读兴趣提高后,新的问题马上就来了——书不够,这成了李翠利阅读推广路上新的沟壑。

“自己的藏书,亲戚、朋友家的书,能找的全都找来了。”李翠利说,用零门槛的便利性吸引更多人借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架子上的书看着看着就没了,流失特别严重。

买新书太贵,为了找到更多适合村民看的书,李翠利开始在废品站淘旧书。有时候在废品站扒拉一晌午,灰都嵌满指甲缝,也找不出一本可看的。后来,她又想着去旧书摊买书,可旧书选择性少,也没啥可挑的。

为了省钱,她尝试着买一些便宜的盗版书。直到有一天,一个孩子拿着一本《唐诗三百首》说,里面有很多错字。李翠利接过一翻,仅“两岸猿声‘提’不住,轻舟已过万‘从’山”一句就有两个错别字。

在自家超市办“图书馆”12年,农家女从被嘲“神经病”到受邀参与“公共图书馆法”审议座谈|草地周刊

孩子们在微光书苑读书。本报记者袁月明摄

“脸唰地一下就红了。”愧疚,是李翠利的第一反应。“当孩子从我手中接过一本盗版书,里面错误的东西可能成为他的第一记忆,会影响他很久,从这个角度说,我跟那个歌舞团又有什么区别。”随后,李翠利把买来的盗版书全部淘汰了。

买正版价格就上去了,那时,除了家庭必需的开支,她把能腾出的钱全都拿来买书。2012年,李翠利带着好不容易凑的2000元超市经营款,买回了113本书,不到一周,全部借完了。

“我在用生活供养理想。”李翠利说,县里大大小小的书店、书摊都跑过,哪家便宜,她都清楚。后来,母亲把自己编麦秸秆草帽攒下的500块钱给了她;大姐给父亲买衣服的钱,还没在兜里捂热,父亲就直奔书店去了;二姐每次来走亲戚,不捎水果饮料,提两摞书就够了……

即便如此,日益增加的借阅量,还是让李翠利犯难。为了募集更多的书籍,除了自费购买,旧书摊、废品站、沿街收买、街头求赠、网络募捐、当面请要,只要能想到的办法,李翠利都会去尝试。

一年冬天,李翠利跟一家单位商量好租借他们的图书,到了约定时间,李翠利早上5点就骑着三轮车出门了。“也没觉着冷,几十里的路一下子就骑到了。”李翠利说,可当她雀跃着去拉书的时候,却被告知单位为了迎接检查把旧书当废品处理了。

走出单位大门的时候太阳刚好升起来,说不出为什么,迎着太阳,她突然大哭了起来。

有段时间,她还找人做了一个“微光书苑”的喷绘简介绑在了三轮车上,穿行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借书、募书。有人指指点点,开着并不友好的玩笑:“看这架势,还以为是卖身救父的呢。”

但李翠利听到最多的就是:“看,那个神经病又来了。”

对于这些言语,李翠利从不回应,就像她在一首诗中写的:有时候,沉默代表一种坚定,贴一脸风和日丽的无言,隐忍五味杂陈的内心,我立志,做一块有棱角的石头。

一年多过去了,书没有筹到多少,李翠利的“怪行”却出了名,开始不断有媒体关注她。2014年底,李翠利一家人自费创办“微光书苑”在乡间推广借阅的事迹,被当地媒体报道,她也从一个“不务正业的神经病”变成了乡村阅读推广的先行者、公益人。

越来越多的机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与她联系。文化部门陆续提供最新的书籍;买书的时候,书店老板会多给几十本;上海的一家公益组织,一次性捐赠3吨书……

书,总算是供上了。

“走过寒冷的冬季,穿越漫长的沉寂,一缕婉约的风,轻吟春的旋律。”2015年的春天,李翠利写下了这首小诗。

“要把图书馆里的学校建起来”

“微光书苑也算图书馆吗?”

“算,你这是开在超市里的图书馆。”

2015年,当有人邀请李翠利去北京参加民间图书馆论坛时,她一脸疑惑。那是她第一次去北京,也是第一次知道有很多人在乡村做民办图书馆。

在那次论坛上她听到一句对她影响至今的话:一座图书馆里的学校要比一个学校里的图书馆重要。“微光书苑不仅是读书,还可以读人、读物、读电影、读音乐,读一切能读的东西。”李翠利对阅读有了新的理解,她想把微光书苑里的“学校”建起来。

“一开始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单纯阅读的空间,后来,在书苑的基础上又创办了‘儿童之家’,义务组织村里的孩子读书、写作业。”李翠利说,现在微光书苑会定期举办阳光微课堂,请志愿者给村民讲育儿、心理健康、防诈骗等知识。

在自家超市办“图书馆”12年,农家女从被嘲“神经病”到受邀参与“公共图书馆法”审议座谈|草地周刊

拼图照片:孩子们参加微光书苑旧物改造活动,利用废弃的塑料袋制作花朵。受访者提供

小小演讲家、旧物改造、科学小实验、民俗传承……这些定期举办的活动已经成为微光书苑雷打不动的项目。“比如我们的旧物改造系列活动,就是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倡导绿色环保和勤俭节约理念。”李翠利说,微光书苑已经成了村民尤其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今天的活动是自制饮水机实验,11个孩子用了19个瓶子,22个纸杯,全部成功完成自制饮水机。活动结束后,李芷诺、李浩冉并没有回家,而是去了街上拣拾木棍,为下次活动做准备工作。”

每一次活动结束后,李翠利都会做详细的记录。

“李芷琪这次活动表现棒极了!自制饮水机质量最好,开关灵敏;他折叠的纸飞机在负重一枚5角硬币的前提下,飞行距离最远。”李翠利写道。

在自家超市办“图书馆”12年,农家女从被嘲“神经病”到受邀参与“公共图书馆法”审议座谈|草地周刊

拼图照片:微光书苑旧物改造系列活动——孩子们利用废纸折叠负重纸飞机。

在李翠利拍摄的一个视频里,8岁的李芷琪捏着纸飞机在嘴里哈了一口气后,用力扔了出去。纸飞机飞了,不停地旋转,李芷琪跟着那架纸飞机跑着,恨不得自己也变成那架飞机。

“南飞的燕子,捕捉到春的第一缕气息,在孩童,小燕子穿花衣的歌谣中,回归梦萦的故里。”她在诗中写道。

“微光易灭,微光也能燎原”

“为什么起名微光?”

“它本身就是微光,非常非常微小,就是一个农村小超市的货架子放几本书。而且,微光易灭,不知道哪天就没有了。”

有一天,村里刚上小学的刘彩金又来借书,李翠利跟她闲聊问,妮,你长大想干啥。小彩金想想了说,想开超市。李翠利心里咯噔一下,有点失落,看了这么多书,理想咋能是开超市。

小彩金一脸天真,随后说,我也要把书放在超市里让大家看。

“在某些瞬间,我会觉得做的这个事是有意义的。”李翠利说,微光易灭,微光也能照亮更大的世界。

后来,不断有别村的超市经营者找到李翠利,想在自己的店里也放点书让大家看,这让李翠利很惊喜。她开始发展合作店,由微光书苑免费配书,进一步扩大乡村阅读的推广范围。最多的时候“微光书苑”的“零门槛”借阅模式推广到了27家合作店,书苑走进了超市、旅店、诊所、幼儿园,受众达30多万人次。

越来越多“微光”汇聚起来。

将自己医疗卫生方面书籍全部拿出来共享的69岁村医李桃臣;多年坚持给孩子们辅导作业的退休教师、七旬老党员李新全;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帮忙组织微光书苑阅读分享活动的大一新生李幽茹;抓住一切机会推介阅读,重新提笔做文章的陈桂花……

从单枪匹马到近百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在李翠利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为乡村阅读推广和文化繁荣注入新的生机和力量。2017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立法审议座谈上,李翠利提出了“公共与民办图书馆资源共享”等一系列设想。

诸多荣誉也不期而至,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许民办图书馆做成什么样,没有标准答案,而我只想让这束发生、成长在乡村的微光惠及更多的父老乡亲。”李翠利说。

7月末的一天,李翠利打开超市的大门,发现蓝色大门上贴了一张彩色的手绘,画中一个“比心”的手势上面顶着粉色的爱心,旁边稍显稚嫩的字体写着“正能量”三个字。李翠利发了一个朋友圈:让这份默默的肯定和祝福,在绵长的岁月中微笑绽放。

在自家超市办“图书馆”12年,农家女从被嘲“神经病”到受邀参与“公共图书馆法”审议座谈|草地周刊

7月末的一天,李翠利农家超市的大门上贴了一张手绘,上面写了“正能量”三个字。受访者提供

翻开她的朋友圈,几乎全部与微光书苑有关。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问她,如果不做微光书苑,生活会不会不一样。“不做微光……”她顿了下,想了想又说,“为什么不做呢?”

“谢谢你,让我看到更多的世界。”临上大学前,李梦洁又来到微光书苑。在这里李梦洁拥有了人生中第一本童话书,从此,她的世界不只看到田埂和镰刀,还有水晶鞋和城堡。

李翠利有本未出版的诗集,其中有句话说道:“喂下文字的乳汁,点亮心灵的洪荒,去吧,向前方,让心温暖心,让光点亮光。”

在自家超市办“图书馆”12年,农家女从被嘲“神经病”到受邀参与“公共图书馆法”审议座谈|草地周刊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 / 肖玲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打响“华夏古都群”国际文化旅游品牌 郑州准备这么干

下一篇:央媒观豫 | 河南:大美湿地 润泽中原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