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3501
4月5日,巩义杜甫故里景区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聚在一起,祭拜伟大诗人杜甫。在这些人中,一位身着黑衣,穿着棕色花格裙的女性,表情肃穆,向杜甫深深鞠躬。脖颈中的黄丝带,在丝丝细雨中随风起舞,她就是诗人舒婷。她的那首《致橡树》,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家喻户晓,也是传诵至今的短诗经典。
上午9时30分,巩义杜甫故里景区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团聚在一起,向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杜甫寄托自己的哀思。在人群中,诗人舒婷身着黑衣和棕色花格裙,表情肃穆。在人们的印象里,能写出《致橡树》的舒婷,一定是位漂亮的女子吧?记者近距离发现,她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鬓角华发已生。38年前的1977年,她创作《致橡树》的时候,的确很年轻,只有25岁。今天,她的面庞上已经悄悄刻下了光阴的痕迹,毕竟,她已经63岁了。
自言《致橡树》不是爱情诗
在读者眼里,《致橡树》表达的是一种成熟的体现着美好人生理想的爱情追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种在同一地平线上,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扶持的爱情观念,既蕴含着东方女性所珍重的女性温柔,又富有重视人格价值独立的现代意识,因此被广大读者欣赏,而且作为爱情诗歌的典范被广为流传。
“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舒婷说,创作《致橡树》的起因是呼唤和展现女性的觉醒意识,她是在用自己的声音说出对世界的感受,因此这并非一首爱情诗。
在当代诗人中,舒婷的知名度很高,但她又可能是中国最低产的诗人,平均每年写不到6首。尽管少,但在很多人心中,她的诗曾经是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火把”与“拐杖”。而她却并不认为自己写过好诗,只是在那个时代努力过。一直到今天,始终没有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粉丝要求合影大多被拒绝
得知舒婷来到巩义,很多粉丝牺牲清明假期,赶来希望能够与她合影或是索要一个签名。祭拜杜甫仪式结束后,到中午就餐的这段时间,不少人找她合影,大都被她拒绝。倒是一个小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凡是拿着她的诗集去找她,她虽然不说话,但会给其签名,不过,要想与她合影,十有八九会被拒绝。
一位同舒婷熟悉的诗人向记者透露,舒婷喜欢和作家朋友们开玩笑,也喜欢漂亮的衣服、精致的饰品,但她有“三不”:不接受采访,不朗诵,参加会议不发言。这位诗人说,或许是她不愿意再谈诗,不愿意再谈论人尽皆知的《致橡树》,又或许是她希望将那些光环和荣耀留在那个时代,将时代造就的“幸运”放归原位。
“想与她合影,她没有同意,连句话也不说,让我很失望。”一位舒婷的粉丝抱怨:“她的诗歌在我心里的分量那么重,而见了她,她不但不合影甚至连句话也不讲,我不想给她打上清高的标签,但我实在找不到安慰自己的理由。”而另一位粉丝认为,诗人都有个性,也许,不合影就是她个性的体现。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东方今报
责任编辑 / 建豪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下一篇:2014 让我们深深感动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