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1532
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
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战略谋划,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引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奋勇前行。
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专程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详细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
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边,习近平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建设一个美丽富强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梦想和力量之源。这力量,根植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习近平对东方文化中和谐平衡思想的深刻理解。
在他看来,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必须解决好“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达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的意境。
地球很大,也很脆弱。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在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出现森林消失、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生态危机。
放眼人类文明,审视当代中国,习总书记的思考深邃而迫切--中华文明已延续了5000多年,能不能再延续5000年直至实现永续发展?
“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习近平的讲话掷地有声。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彰显了总书记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邃思考。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
这部由习近平担任起草组组长的报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
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同与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无论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常常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这是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鲜明阐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保护好生态环境,要有科学和系统的视野。在习近平看来,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亿万年间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在另一次重要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他要求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操作,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习近平认为,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林业在维护国土安全和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中占有基础地位。他多次指出,林业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拯救地球首先要从拯救森林开始。
科学家预测,如果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的生物、淡水、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人类将无法生存。联合国指出,全球森林已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
“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2013年4月2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一直铭记,他到国家林业局工作时,习近平对他叮嘱道,林业就是要保护好生态,谁破坏了生态,就要拿谁是问。这使赵树丛深深感到,保护生态责任重于泰山。
目前,我国仍有9亿多亩天然林没有纳入天保工程实施范围,森林质量不高、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严峻。如何让中国的森林为地球增添更多绿色,在习近平心里有着特殊地位。
对此,党中央作出了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决断--从今年起,我国分步骤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范围,最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同时,把天保工程范围扩大到全国、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实施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对有条件恢复的湖泊湿地退耕还湖还湿;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扩大京津平原的森林湿地面积,提高燕山太行山绿化水平。
顺应世界大势,实现永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引领中国人民奋力抒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这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原油可以进口,世界石油资源用光后还有替代能源顶上,但水没有了,到哪儿去进口?”
2014年3月1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的问题振聋发聩。
他指出,治水的问题,过去我们系统研究不够,“今天就是专门研究从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森林、湖泊、湿地是天然水库,具有涵养水量、蓄洪防涝、净化水质和空气的功能。然而,全国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已有200多个萎缩;全国因围垦消失的天然湖泊有近1000个;全国每年1.6万亿立方米的降水直接入海、无法利用。
针对严峻形势,总书记一语中的:水稀缺,“一个重要原因是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大面积减少,盛水的‘盆’越来越小,降水存不下、留不住”。
不仅是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追赶现代化的征程上,面临更多的生态窘境,长期被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显现:
大气--在全国74个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城市中,达标比例仅为4.1%;
土壤--全国1.5亿亩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
森林--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体--受严重污染的劣V类水体比例达10%左右。
更为紧迫的是,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承接比较多的是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谆谆告诫。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指出,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本来就很严重,如果再不重视保护好涵养水源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再继续超采地下水,自然报复的力度会更大。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深刻地指出。
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如何补齐生态短板?习近平有深邃的理解。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后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在另一次重要场合上,习近平对“两山论”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生态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深有感触地说:“总书记从发展最紧迫的地方入手,凸显出对生态问题的重视,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对发展观作出了新诠释,为加快林业和生态建设指出了新方向。”
远见卓识源于切身实践,高瞻远瞩始自深入调研。习近平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深刻认识,源自他长期对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践。福建长汀的生态巨变,就是一个缩影。
长汀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历史上山清水秀,林茂田肥,人们安居乐业。由于近代以来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长汀成为当时全国最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1985年,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不少地方出现“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景象。
绿水青山没了,何谈金山银山?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五下长汀,走山村,访农户,摸实情,谋对策,大力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过连续十几年的努力,长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8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98.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现在的79.4%,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
长汀的生态治理样本,折射出习近平清晰的生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中南海的政治局集体学习,还是同人大代表讨论交流,无论是在深入基层乡村的调研中,还是在远渡重洋的国外访问时,他反复强调这“两座山”,坚定传递着这一执政理念。
思想引领行动,理念指导实践。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推出了一揽子硬措施。
--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受到惩罚;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说。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引领着中国发展迈向新境界。
这是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习总书记到林区看望林业工人了!”2014年春节前夕,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沸腾了。冒着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踏着皑皑白雪,习近平来到阿尔山市伊尔施镇林业棚户区。
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习近平没有忘记地处偏远的山区林区,没有忘记生活在这里的林区人民。当听到阿尔山林区已全面停伐,正处在艰难转型期时,他深情地说:“历史有它的阶段性,当时砍木头是为国家做贡献,现在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立政》中说,“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在习近平看来,林业改革的目标,就是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保生态、保民生”——
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林区新体制,建设资源增长、生态良好、林业增效、职工增收、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早在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就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给予了特别关注。他到武平县调研后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历史性决定。如今,这项被誉为我国农村第三次土地革命的改革已将27亿亩山林承包到户,为5亿农民带来福祉。
“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在2014年12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
习近平多次指出,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人民群众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推进生态文明之路,已成为共同愿望和追求。
2013年4月,他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同年12月,他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群众的期盼,就是总书记的关切。2014年岁末,时刻牵挂百姓健康和生活的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来到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村民洪家勇家。他走进厨房,开冰箱、揭锅盖、拧龙头,拉家常、谈生产、问民需。
习近平坚定地说:“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严守生态红线不能“越雷池一步”,习近平要求全党同志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不能有一丝一毫松懈。面对一些破坏生态的事件,他还亲自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严查。
陕西秦岭北麓山区曾私建上百套别墅,山体被肆意破坏,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有的甚至把山坡人为削平,圈占林地,对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老百姓意见很大。看到材料后,习近平当即批示。随后,这些存在多年的违法建筑被一举拆除。群众拍手称赞。
“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习近平强调。
拳拳爱民心,尽现决策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民生改善,一项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有力推进:
--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2013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4.3%,比2005年累计下降28.56%。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进展,2014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万平方公里,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300多条,实施河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启动实施,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这是炽热的民生情怀,也是坚定的历史担当--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APEC欢迎宴会上致辞时表示,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
漫漫生态路,壮哉中国梦。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完成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责任编辑 / 建豪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下一篇:2014 让我们深深感动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