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改成果惠及每个人

    点击量:11333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来·百姓故事】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染疾。就医治病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始终是党和政府的牵挂。

众所周知,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回望刚刚过去的2014年,医改在为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扎实地做了很多推进性的工作。

“家门口”看病:方便又放心

对于家里有一个8岁孩子的张女士来说,最怕的就是孩子有病。过去,虽然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相距北京儿童医院甚远,也知道儿童医院日均门诊量高达1万多人次,但还是想带孩子去那里就诊,“那里的专家多水平高,图的就是放心”。

现在,张女士的想法有了转变。孩子有了头疼脑热不再直奔儿童医院,因为社区卫生站来了一位水平挺高的全科医生。“刚开始,我也不放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带着孩子去看咳嗽,排了两个号就看上了,非常方便。”令张女士意外的是,几剂中药下去药到病除。

要想把患者留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庙小但一定要有真神”。随着医疗资源下沉的政策导向作用,着力为基层储备人才的诸项政策生根发芽,正显示出勃勃生机。

仅仅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支持招收5万名住院医师培训,基本形成“5+3”人才培养新模式;基层全科医生增加3万人;四川等四省份启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1000多名全科医生已经全部到岗工作;5600多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接受培养;全国1400余家支援医院对口支援3700余家受援医院,近17万人次的城市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县医院常驻工作,诊疗患者近6000万人次。

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就近享受方便又放心的医疗服务,越来越多的百姓形成了“常见病慢性病就近看病”的就医习惯,“全国人民上协和”的就医观念开始有了变化。

北京协和医院等大型三甲医院正回归诊治疑难杂症的定位,稀缺的优质专家资源给了真正需要的患者,大批的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回流到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大医院的“战时状态”、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正像坚冰遇春,逐渐消融。

“医保”来保障:省钱又省心

2014年1月,安徽省天长市汊涧镇中心卫生院,71岁患者吕夕兰因肺心病住院18天。“住院将近20天,只花了不到1000元。这里看病便宜,新农合也报得多。”吕夕兰说。

目前,新农合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50%和75%以上,国家对新农合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相同。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经超过13.25亿人次,覆盖了95%以上人口,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但是,仍有一些患者因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而因病致贫,来自安徽的中年人李宝成因患肺癌住进医院,前后近三个月的住院治疗,几乎花去了他全部积蓄。

“这次住院治疗,我花去了近20万元,可这病是无底洞,后面我还要接着治啊。”李宝成坦言,如果没有大病救助机制,他可能会放弃后续治疗,实在不忍心给家人带来太过沉重的经济负担。

大病保障是社会的“稳压器”,托住底线,避免出现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014年,我国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各省都开展了大病保险试点,有10个省份全面推开,全年筹资155亿元,243万人受益,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提高10%~15%。

为方便异地就医的患者报销医药费,国内信息平台已经与16个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应急救助的衔接机制在探索中逐渐明晰,百姓就医的“接力”保障初步形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随着医改进程的推进,6年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相继建立。

其中,即便是医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公立医院改革”,在2014年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400多个县级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取消了药品加成,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27个省份完成试点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在医院兼职的专项清理。

一年来,我国在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攻坚克难,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努力推动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各项医改任务正在顺利推进,越来越多的医改成果正惠及更多的百姓。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光明网

责任编辑 / 平筠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瑞士媒体聚焦李克强达沃斯之行(高清组图)

下一篇:2014 让我们深深感动的镜头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