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32358
双槐树遗址发掘现场
5300年前牙雕蚕
大型版筑遗迹局部
外壕剖面图双槐树遗址功能布局示意图
中壕剖面图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宋光华 邓飞 文图
双槐树遗址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或者是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史的起点。5月13日上午,记者走进巩义双槐树遗址,看现场,听研究员讲牙雕蚕、北斗九星、三重环壕、一门三道等与五千年前华夏文明的故事和渊源。
这里被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5月13日上午,记者站在巩义河洛镇双槐树村高台之上向远处望去,长河蜿蜒,静水流深,遥远处伊洛河交汇流入黄河。5300年前,这里曾有一个“王国”,被考古专家建议称为“河洛古国”,也是公认的“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双槐树遗址的古文明神秘面纱是在2020年揭开的。公开报道显示,当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经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现场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认为双槐树遗址为距今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将其命名为“河洛古国”。
在现场,记者参观了三重环壕、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和大型公共墓地。
据介绍,双槐树遗址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等、3处共1700余座大型公共墓地和夯土祭祀台遗迹、围绕中心夯土祭台周边的大型墓葬、用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20多处人祭或动物祭的礼祀遗迹以及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
双槐树遗址的高规格发现和丰富内涵,见证五千年前中原地区农桑文明形态,开启古代大型宫殿式建筑形制之先河,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该遗址连续获评2020年度全国十大、社科院六大、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司马迁曾在《史记》描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文献记载的“居天下之中”更是流传至今。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执行领队汪旭表示,从发掘的成果来看,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的腹地。从早期来看,某种程度上双槐树遗址这座巨型远古都邑对于研究早期的大河文明有着巨大作用。他称,国外有人说中华文明比不上世界文明源远流长,这是不对的,可以说中华文明探源更久远、更丰富,希望国外更多的人来河南探源,感受华夏灿烂文明。
5300年前牙雕蚕见证丝绸之源
最早的丝绸在中国,最早的家蚕驯化也在中国。这是考古专家在双槐树遗址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到丝蛋白之后得出的判断。
当天,记者在遗址现场的展板上看到了一只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的“家蚕牙雕”图片。它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很多业内专家戏称为“神来之笔”。
汪旭谈到,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吐丝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不能确定。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给出了答案。
这也实证了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已具有全国领先的农桑文明形态,是中华农桑文明文化传统最早的完备代表。农桑齐备的特点,彰显了中华农业文明在世界农业文明中的相对独特性。
“北斗九星”溯源黄帝时期
遗址出土内容丰富,记者在探访中发现,三重环壕分布于居住区外侧,在其中心房间夯土中有一完整的麋鹿和猪,另在其基址主体东南和整个回廊中,有九件陶器,呈北斗星形状。
北斗九星遗迹的上端,是一头首向南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在古人眼里,麋鹿是瑞兽,预示着否极泰来,呼应天北极,同时“骑着麋鹿,能够升天”,以沟通天地。有意思的是,在麋鹿骨架的一边,还有一副猪骨架。
它的出现,表明五千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汪旭介绍说,这个墓主人住着方形建筑,头顶北斗九星代表的圆形参天,脚踏方形大地,说明他对外彰显其掌握着沟天通地的巨大权力,应该是一位有极其高的地位且熟知巫术与天文的古国高级首领。
河洛古国出现在距今5300年前后,所处的仰韶中晚期正是黄帝时代。因此,该居室主人即便不是黄帝,也是黄帝部落的一名高级首领。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报·豫视频
责任编辑 / 刘洁琼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首轮高温来袭 注意防范局地干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