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2711
凌晨,天未亮,关海望简单洗漱后开始一天的晨练——写字。若没有外出艺术活动安排,除了中间吃饭和中午小憩,他一天写字的时间都在十个小时以上。
自主择业离开部队的这些日子,他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所到之处都有朋友备好的笔墨纸砚等着他。他的字也被很多收藏家收藏。关海望淡泊名利,追求艺术完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在二十几年岁月里,他耐得住寂寞,徜徉于书法艺术的海洋,在创作中汲取养分,把别人看电视、打麻将、度假旅游、唠嗑聊天的时间都用来潜心研习书法,达到如痴如醉、浑然忘我的境界。字韵石沉意,锋函光华影。伴随着右手腕的旋转挥舞,笔锋犹龙蛇游动,华光溢影,轻舒缓急,恰到妙处。字如人,心如画,他率真的笔风无处不凸显他鲜明的个性和洒脱的豪情,作品隽秀溢彩,散发着正能量。
关海望家乡在河南上蔡,这位从中国书法家鼻祖李斯的故里走出的书法家,中原大地的厚重养育了他的坚忍,而中原文化浸濡了他的精远。
继承中创新
“对于书法,一定要有‘进’有‘出’,既要临摹古代大家,又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表征,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艺术更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裂变着、辐射着、彰显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引领多少人趋之若鹜、孜孜以求。
关海望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自幼懂事好学。他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每逢春节临近,新居婚庆,他都热情地帮助乡邻书写楹联,渐渐对书法达到了痴迷。
高考失利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关海望毅然放弃复读踏上了从军之路。入伍后,部队这个大熔炉,给予了他更多学习锻炼的机会。不久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
像众多成就斐然的艺术家一样,学习之余,关海望苦练书法,他以先贤为师,先学二王,后习魏碑,再涉隶篆。关海望对先贤大家的碑帖悉心临摹、把玩、领悟,不断地读帖、意练、积淀,从中寻求共性,创造个性,不停地审视自省,丰富自我,勤勉专注,励苦持恒。
艺在积累,功在不舍。“对于书法,一定有‘进’有‘出’,既要临摹古代大家,又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关海望的书法作品在总结前人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鲜明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如他朴实、低调、谦和的性格一样,既功底深厚,内敛隽永,又气势磅礴,笔力雄健。汲取古今书法之精华,博采众家书法之所长,又日渐自成一家。
他的书法作品,既有二王的影子,隋唐的气息,又有今人的风韵。字里行间,显露古人写经笔意,疏朗随意,信手写来,却又能风姿绰约,无不得体。楷、行、草书体格逐步走向统一。其书法作品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无不凸现当代艺术的构成与视觉对比意识。一言以蔽之,他的作品功力、神韵俱佳,古韵、新意皆备。
热爱故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近三十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关海望坚毅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其书法作品彰显出当代军人的豪放、洒脱与大气。他在书法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取得了长足进步。他的作品在《人民军队报》《最艺术》《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海外网版)》等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
2015年9月,他参加“情系青海北京书画名家慈善笔会”,捐赠作品二十幅。现场拍卖十幅,拍得22万元善款捐给青海的教育事业。
其作品还被国家名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国邮票限量邮册》收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关海望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情。
2015年10月20日,中国·上蔡第十三届重阳文化节群众文化活动暨全国助学活动走进上蔡。活动仪式上,关海望先生选出精心创作的50幅作品捐赠给全国助学活动组委会。捐赠活动结束后,关海望被“爱佑中华·开启明天”全国助学活动组委会授予“孝文化传播”公益大使称号。
无论是徜徉于山水间,或者对话于茶几旁,还是酣饮于觥筹中,或者参加慈善拍卖,关海望始终抱着对民族文化的动情观照,对中华文化的精致描摹,创作出一幅幅书画艺术精品。路远无轻,关海望深知自己脚下的路还很漫长,他将风雨兼程,走向更远。 (郭向前)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冀晴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