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9927
致富不忘桑梓 爱心点亮梦想
——张全收富而思源回报家乡的故事
编者按
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我市推荐参评的张全收、赵小参两名候选人,被省活动组委会选定推荐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为大力学习弘扬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在全市掀起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热潮,本报特开设《道德模范在身边》系列报道专栏,即日起至9月底陆续推出张全收、赵小参先进事迹报道。
“拐子杨,没院墙,只有几座破瓦房;有厕所,没有盖,进去像个大猪圈……”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可能不会联想到这段顺口溜形容的是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小学曾经的窘况。
这听起来像个笑话,却曾经是拐子杨村父老乡亲心头最大的痛。
2004年以前,拐子杨村小学的教室,已经在风雨中矗立了半个世纪。学校没有院墙,只有两排破旧的土坯瓦房做教室。教室房顶上的石棉瓦破破烂烂,外面下着雨,屋里流瀑布,孩子们搬着桌子四处躲雨上课。教室里也没有通电,碰上阴雨天气,大白天也要点着蜡烛上课。学校门前有三个大水坑,垃圾遍布,臭气熏天,整天让人为孩子的安全提心吊胆。厕所依然是漏天的旱厕,雨天屎尿横流,晴天蚊蝇乱飞,真是让人苦不堪言。
曾经,老师跟孩子们反复强调最多的一句话,不是“哪一门知识、哪一句名言多么重要”,而是“不管什么时候看见房顶上掉东西就赶紧往外跑,跑不及就钻到桌子底下”。这样的话老师们几乎每天都要说,就是怕哪一天这老房子撑不住会倒下伤了孩子们。
到2004年,学校实在无法再继续使用,当时周边有些条件好的村子开始集资建校,但拐子杨村经济落后,村民生活都不富裕,家家户户都只能看着孩子受苦,却拿不出钱来盖学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村里的干部左右思量,终于想出了一个认为可行的办法。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拐子杨村陆陆续续有不少人外出打拼,多少有些“活便钱”。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如果能找到这些人,每个人捐一点,说不定能改变村小学的现状。就抱着这样的念想,老支书踏上了南下的路程。从广州到深圳,老支书寻访了不少打工的乡亲,始终没有得到一个准话。直到有一天,老支书找到了张全收。
听完老支书的描述,张全收当场就急了。他说:“你谁也别找了,赶紧回去把房子拆了,千万不能让孩子们有危险。虽说我没有上好学,但是说啥也得让孩子们有学上。你放心,建学校的事我包了!”
就这样,老支书先带着张全收给的8万元钱回来了。村里老少爷们喜出望外,开始热火朝天地张罗拆旧房、建新房。既然夸下了海口,许下了承诺,张全收也说到做到,后续的资金断断续续、一分不少送了回来。现在的拐子杨村小学有了漂亮整洁的校园,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办公楼,有了平坦的操场跑道,还有了标准水冲式厕所,图书室、阅览室、运动器材等一应俱全,连门前三个大水坑也得到彻底治理……
新学校开学那天,张全收回来看望全校师生,给大家分享自己多年在外打拼的经历,鼓励大家要常怀希望、永不言弃,特别是要教育好下一代,一代接着一代干,彻底改变拐子杨的落后面貌。言谈之间大家才知道,学校开始筹建时,张全收捐出了仅有的8万元钱,之后花费的70多万元,是他一边借一边挣,一点点攒出来、抠出来的!听到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许多老师和乡亲们当场都哭了出来。
越是远离家乡,越是热爱家乡。多年在外打拼经历,更让张全收看清了家乡的苦。虽然他的事业一样艰难,但他决心要尽其所能,为家乡人解决点实际困难。2006年,朱里镇准备修建敬老院,同样出现了资金缺口。张全收知道后,慷慨捐出70万元。敬老院顺利建起,近百位老人有了安度晚年的场所。2008年,在乡亲们的呼声中,在镇领导的邀请下,张全收开始担任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掏腰包,买土垫平了村委会前的水坑,为村民建起文化娱乐广场,并且重新修建村委会大院,配齐了便民服务设施。
自从回乡当上了“村官”,张全收对家乡的回报就“根本停不下来”。村里大大小小的街道需要改造升级,农田需要修建水利设施,照明用电需要变压器,鳏寡孤独老人需要看病吃药,特困家庭需要修建房屋,村里孩子上大学需要筹集学费,凡是群众需要,张全收总是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每年春节,张全收都要给村里10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发红包,给60户贫困户送去面粉和粮油,并为全村人免费购买了医保。十多年来,张全收累计出资183万元为村民办实事。
拐子杨村地处偏僻,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缺少资源,如何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全村致富奔小康?张全收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当上“村官”后,他积极响应群众呼声,每年都要组织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谋划调整种植结构,走好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新路子。如今,拐子杨村的特色种植正风生水起。
当然,让张全收最牵挂、最倾心的,还是拐子杨村“未来的希望”——那些正在学习成长的孩子们。为了让家乡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为了留住优秀教师,张全收出资设立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和教师专项奖补资金,用于改善拐子杨村的办学条件。
“我们要为拐子杨村的‘小康梦’埋下一粒种子,让它不断生根、开花、结果,这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所在。”张全收信心满满地说。
短评
有爱就有希望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回乡当“村官”,这在当地曾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几年来,在村民的期盼和参与中,拐子杨村究竟发生哪些可喜的变化?也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宽敞明亮的校园、干净平坦的道路、温暖人心的红包等;也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些:比如那份浓浓的乡情和梦想,那份沉甸甸的担当和希望。但无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我们总能真切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流淌在校园里孩子们朝气蓬勃的脸上,也流淌在拐子杨村民善良的心里。这“力量”就是爱,就是希望。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 / 平筠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下一篇:瘫痪在床的刘胜利渴望重新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