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礼制遭遇“中国式开车”

    点击量:15445

4331372402516.jpg

这个月很喧闹,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亳州女子遭“路怒男”当街踹头次日上吊身亡,武汉80秒两次互别9次。“路怒”一时间登上各大媒体头条,引发全民讨论。一则老外怒评“中国式开车”的视频强烈地刺激了国民的自尊心。这位微博红人老雷说,大部分中国人开车对社会根本没有任何信任感。无论如何,我们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闻此言,该面壁,该反思。

细数 “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交通文明的规范的雏形。“周知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可谓世界上最早的“交通安全管理条例”。“送行”“饯别”“祖道”“馈赠”之礼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共识性的交通礼仪。

如今,当我们快速地踏入汽车时代,礼让精神却看似 “退化”了。“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开车”,既包含已被纳入法律法规的交通违法行为,同时也涵盖那些看似无所谓、实则危险重重的不文明交通行为。无论是无证驾驶、酒驾、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还是强行加塞、车窗抛物等驾车陋习,都被贴上了“中国式开车”的标签。在本月连番发生的交通事件中,因路面情绪失控而引发的暴力行为——“路怒”也是这些行为中的一种。吐槽、争辩,终究要回归反思。“文明古国”的“文明”去哪儿了?我们又如何重拾礼仪之邦的“礼仪”? 

QQ图片20150527110021_副本.jpg

古时揖让之礼

“礼之名起于事神,引申为凡礼仪之称。”在社会演变中,“礼”逐步演变成社会的典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而今,遵纪守法,拒绝交通违法行为,正是我们对“礼”字的基本诠释。先秦时代,《韩非子》记载,楚国太子曾因“马蹄践溜”,被“廷尉斩其辀”,并因此得到楚王训斥。申饬背后,彰显的是对全社会的严格要求。重申礼制,出行守礼,培育全社会的遵礼守法意识,正是塑造路面文明的根源之道。对“法”有敬畏,对“礼”有崇敬。

区别于“礼”的规制意义,“让”的精神更突显出道德之美。古时“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礼让为先,减少伤害。当“让”出现在每一位驾驶人的心中,也许不会再有与行人抢道引发的口角,也更不会再有“别车”之后的暴力行径。当“礼让”成为每个人心中的第一选择,我想,“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倡导礼让,有序通行”的文明景象。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相较于甚嚣尘上的网络骂战,我们更需要的是,沉下心来,以延续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为榜样,塑造礼仪之邦的路面文明。反思现状,寻求出路,展望未来,扭转“中国式开车”中“中国式”的涵义。真正实现杜甫所谓“忆昔开元全盛日,九州道路无豺狼”。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凯旋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 我市首家阳光公益便利店实体店开业

下一篇:瘫痪在床的刘胜利渴望重新站起来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