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2034
□本报记者 刘一洁
2月10日,位于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田间试验区里,阳光洒向田间,麦苗披上金缕。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文旭正蹲在地里查看苗情。
今年,李文旭负责的40亩小麦试验田里,种植了上万个品种,“育种是万里挑一的过程,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而且大田不似实验室,温度、湿度等田间情况随时都在变。”
气候条件不稳定,麦田成了李文旭最牵挂的地方,每天必定要去麦田“报到”。冬闲农不闲,小麦越冬期,李文旭每天拿着本子来到地里记录苗情,同时仔细记下品种差异,为选育品种做好基础工作。
这样的日常工作,李文旭已经进行了10年,他却说这才刚刚起步,“小麦育种是一个不断提纯的过程,选中目标后,需要5年左右的试验来完成基因重组和遗传稳定,再经过3—5年的第三方试验,才能真正培育出一个品种。”
虽说小麦育种“十年磨一剑”,急不得也怠慢不得。眼下“立春”已过,农时一刻不等人,“等温度一回升,麦子一天一个样,就要忙起来了。”李文旭说。
交谈间,李文旭已经在安排给小麦浇水施肥等工作了,“大田试验很有趣,有些品种在实验室里是‘好学生’,放到大田里却成了‘差生’,我很期待这些品种的表现。”
同样在这片田间试验区里忙碌的还有温室负责人李腾。“小年”的时候,大棚内进行了作物播种,过年期间,上万个品种的作物就在大棚里等待萌发。“这些苗关乎今年上半年所有作物实验,半点也马虎不得。”李腾放心不下,正月初四,大部分人还在走亲访友时,他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查看育苗情况、水肥存量、大棚设定……
“小到摘果蔬,大到通过物联网监测大棚设定,一切都跟我的工作挂钩。”李腾负责着试验区里33个大棚上上下下所有事情,生菜长到多大可以采摘、黄瓜何时需要疏叶、棚内温度要设定在什么区间……这些繁杂的工作,李腾心里“门儿清”。一个大棚占地约1000平方米,他每天的运动步数至少过万。
在12号棚查看完生菜长势,又马不停蹄地跑去1号棚安排黄瓜样本采摘。大棚内温度直逼20摄氏度,李腾脸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却忙得不亦乐乎,“我做的工作属于辅助育种,但却是科研的基础,只要能为科研做好服务,不嫌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当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为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筑牢基础。
春节已过,实验室里、试验田间,农业科研人员正与春光赛跑,在作物栽培中、从对照试验里探寻优质作物的基因密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记者手记
培育丰收的希望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老百姓餐桌的丰盈。
走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田间试验区的大棚,生菜郁郁葱葱、黄瓜青翠碧绿,由于恒温设定,大棚内四季如春,对于农业科研人员而言没有四季的交替;麦田里虽能清晰感知季节,但气候条件随时有变,农业科研人员必须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紧张感。
新春是新的开始,对于育种工作而言,一刻都不能松懈。实验室、试验田里处处可见农业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看似普通的工作却有着不平凡的意义,他们用汗水浇灌丰收的希望,用智慧耕耘农业的未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
责任编辑 / 李宗文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抢抓农时,开展田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