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圆梦时刻 乡村振兴篇丨田畴“耕”新 沃野织锦

    点击量:7689

2024圆梦时刻 乡村振兴篇丨田畴“耕”新 沃野织锦

近日,孟州市南部黄河滩区万亩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色彩斑斓。白水平 摄

2024圆梦时刻 乡村振兴篇丨田畴“耕”新 沃野织锦

张杏杏在观察草莓长势。受访者供图

2024圆梦时刻 乡村振兴篇丨田畴“耕”新 沃野织锦

孙子淇正在做研究。受访者供图

2024圆梦时刻 乡村振兴篇丨田畴“耕”新 沃野织锦

李科(右一)在向村民讲解老旧院落改造方案。受访者供图

2024圆梦时刻 乡村振兴篇丨田畴“耕”新 沃野织锦

耿晓东(右)在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2024圆梦时刻 乡村振兴篇丨田畴“耕”新 沃野织锦

12月20日,温县温泉街道东梁所村村民在采摘草莓。徐宏星 摄

核心提示

一直以来,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天,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助力农业奔涌向新;高素质人才返乡创业,激活农村澎湃动力;村干部扎根基层一线,暖热农民心窝……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河南正奋楫争先、阔步向前。

我在山里“种幸福”

□本报记者 赵一帆 本报通讯员 侯豫烔

冬至日,栾川县石庙镇气温跌破0℃,藏在大山里的沃地农场却热闹非凡。

摘草莓、做甜品、吃火锅、围炉煮茶……在这里,传统节日过出了新滋味。

农场主人叫张杏杏,1992年出生的她,另外一个身份是县城一家烘焙店的老板。2016年大学毕业后,张杏杏进入洛阳市一家银行任职。不甘心一成不变的生活,2018年,她返乡创业,在家乡栾川县开办了一家烘焙工作室。

做蛋糕需要草莓,她就到外地学习种草莓。2021年3月,在石庙镇政府帮助下,张杏杏以每年1000斤小麦/亩的价格,流转了66亩土地,自筹资金130多万元,建成了16个大棚的草莓农场——沃地农场。

“沃地农场是从我的农场谐音而来,既有自己的专属农场之意,也有深爱家乡这片沃土之意。”张杏杏说。

在她的构想中,农场不能只有黄土和汗水,还要好吃好玩、时髦有趣。于是,农场由最开始单一的草莓种植,发展到西瓜、黄瓜、千禧番茄等更多品种,再到集果蔬采摘、饮食、派对、研学等于一体的项目延伸,张杏杏用年轻人独到的眼光,把沃地农场打造成为集批发、零售、采摘、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成为城市人感受大自然闲情逸趣的“诗和远方”。

农场自开张以来,累计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达60万元,先后引入劳动力300余人次,龙潭村2000余名群众获得分红。

今年,沃地农场又迎来圆梦时刻。“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农业种植园三期项目已于今年竣工,目前,7万余株草莓喜获丰收,正式进入采摘期。”张杏杏高兴地说,预计今年还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个,辐射带动周边20余户群众参与种植管理及旅游业发展。

作为扎根乡村创业的受益者,张杏杏对乡村未来发展趋势有着自己的理解:“栾川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乡村旅游做文章的方向不会错,未来我将倾力打造集观光农业、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和特色餐饮于一体的农场,让现代休闲农业托起百姓致富梦想,也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乡村和城市一样充满时尚活力。”

围绕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张杏杏还有更大的梦想。“继续保持现代休闲农业的思路,让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在大山里‘种满幸福’。”张杏杏信心满满。

破解花生基因密码有新发现

□本报记者 刘一洁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一头连着百姓餐桌,一头事关国家粮油安全,但长期以来我国专用花生及高产优质品种较少,制约了花生产业的发展。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如何更好落实大食物观、拎稳“油瓶子”?要从种子这个源头发力。

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子淇解释:“如果我们破解了花生的基因密码,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花生生产,提高整个花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水平。”

今年8月13日,孙子淇所在的省农科院张新友院士团队在权威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发表封面文章,揭示了花生的遗传驯化史和遗传机制,并定位一批重要性状的基因位点和区域。这一重要成果为花生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迈出了推进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

科技攻关不能一蹴而就。仅有几页纸的论文背后凝聚着数十名课题组成员协力攻关7年多的心血和汗水。

孙子淇作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从科研立项到结题,参与了全过程:“2016年我们开始谋划这个研究项目,科研工作往往是从0到1的过程,所以,每一步都非常不容易。”

不仅要确保花生种质资源的多样性,还要尽可能控制测序成本,用“既要又要”来形容最初的种质资源筛选过程很是贴切。“2000余份种质资源里不仅有国内古老的农家种,还有从国外引进的品种,我们通过‘合并同类项’,保留了最有价值的300余份种质资源作为研究材料。”

从300余份种质资源中定位关键基因位点和区域,难度堪比海底捞针。“做科研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孙子淇早有心理准备。

不过,在挖掘开花类型基因时,课题组一度陷入自我怀疑。“其中一个实验结果不符合遗传规律。”孙子淇说,科学是严谨、严肃的,要勇于做颠覆性的科研,“我们专门邀请了荷兰的遗传学理论专家一起探讨,通过数次模拟实验,最终发现是基因组存在特殊区位才导致了这样的实验结果。”

2022年,基于研究成果,该团队向《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投稿。经过两轮审稿,无数次修改和反复论证,论文终于审核通过。

回忆接到论文录用通知的那一刻,孙子淇感慨万千:“从事科研工作要坐得住冷板凳,虽然用了7年多的时间,但这个突破是值得的。”

科研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某些性状表现可能是多个基因控制的,目前我们定位到了事关花生特性的关键区域,但要在乱麻中找到线头,找到最关键的基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会朝着精准育种的目标继续前行。”

“变”出乡村新图景

□本报记者 于涛

结算村民务工收入、争取2025年的外部投资项目、安排村庄人居环境大扫除……临近年底,安阳县瓦店乡东路村党支部书记李科的备忘录里,写下的事情越来越多。

12月24日一早,陆续有村民开始向东路村党群服务中心集合,一会儿他们就能从李科手里拿到今年在村里的务工费用。

“大部分钱已经通过手机转给大家了。”李科说,今年村里支出费用将近30万元,涵盖村里保洁员、农机驾驶员等人员的工资以及维护村集体产业项目、开办敬老爱老活动等各项支出。

“村里有钱,才能让村民享受更多实惠。”2019年,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26岁的李科从外地回村发展并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致富。但那个时候,没人相信这个“娃娃书记”能带着东路村实现集体收入连续两年超百万元。

通过对全村1400亩土地进行流转,李科带领东路村吸纳多方资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公司,实现规模种植经营,同时发展杂粮深加工产业。在此基础上,东路村成立劳务公司、建筑公司等,不断拓宽增收渠道。

五年多时间,东路村迎来新变化。干净整洁的街道,随处可见的菜园、花园、果园、游园,高规格的柏油路,构成了现代化的乡村图景。

“除了能看见的变化,看不见的变化也到处都是。”在村口处,李科用手特意指了指柏油路,下面的“两水”管网提升工程是他这些年在村里开展的项目。

“过去一年,我们积极对上申请项目,同时利用部分村里资金,成功改造了村内饮水、污水管网,解决了村内饮水管网陈旧导致的漏水问题,同时也减轻了群众污水处理的经济负担,算是圆了个梦。”李科说,现在村里建设就剩下一些绿化和美化工作了。

村庄基础设施完成之后,李科便开始集中全力发展村集体产业。在李科的办公室,摆着一摞2025年东路村产业项目建设规划图纸,这是他的“宝贝”,也是东路村未来建设的蓝图。

“我们计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进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的高附加值农作物品种,并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还准备建设粮食深加工厂房,发展直播带货,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谈起规划,李科思路明确。

如何让村民更加有凝聚力和归属感?“我们准备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定期组织文化活动,重点做好村内‘一老一小’的服务保障。”李科指着东路村的两片空地,那里已经规划好了要建设文化舞台广场和足球场。

“我们还想着明年办一个‘村晚’,让大家热闹热闹。”李科说。

多元种植 土地“生金”

□本报记者 李若凡

12月25日晚8时,夜幕笼罩,伊川县鹏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内依然灯火通明,合作社理事长耿晓东正带着团队商讨蔬菜制种基地项目的推进工作。

“这个育种项目,是县政府引入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市场等优质资源,在伊川县江左镇开展的合作试点。今年,试点面积达3000余亩。”耿晓东侃侃而谈,“绿茵公司负责种植技术的指导,还会全盘收购种子,合作社寻觅职业农民分片承包种植与管理,同时确保育种户的统一作业以及物资供应。”

谈及收益,耿晓东难掩兴奋:“就拿白菜制种来说,亩收益能达3500元至6000元。要是洋葱制种,亩收益更是在6000元至12000元之间。”这不仅对于农民来说是个“好收成”,对于合作社乃至整个乡村来说,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昔日“京漂媒体人”,如今“农业追梦人”,耿晓东的回归,源于一次乡贤聚会的深深触动。县里领导的鼓舞和回乡成功创业者的典型事迹,让他毅然投身到了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他坚信:“家乡的土地,不仅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更可以成为真正的‘生金’之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合作社紧密结合县里的“烟叶+谷子”东岭产业带定位,创新性地探索出了“烟—谷—薯”轮作、套作、间作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覆盖了多个村庄,还成功带动了20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通过每三年调整一次种植模式,他们既维护了土壤生态、提高了作物质量,又实现了种地与养地的完美结合。

此外,合作社还实现了从烟叶育苗、农机作业、技能培训、专业管理到烘烤的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今年,他们共种植谷子2.1万亩、烟叶3000亩、红薯2000亩。据估算,采用烟薯谷混搭模式,相比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亩均增收可达1500元。目前,已有超6600亩土地在合作社流转运营种植,超2000名农户从合作社获得了稳定收入。

展望未来,耿晓东信心满满。他说:“现在我们的发展目标越来越清晰。按照市县的整体规划,伊川县依托引进的育种产业,逐步推进‘育种+烟薯谷’复合种植、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打造乡村振兴的伊川样板。”

政府还将加大投入,为蔬菜制种产业提供坚实保障,降低合作社面临自然灾害等风险时的损失,提升产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我也更加坚信,农业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耿晓东的话语中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 / 刘洁琼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平舆县射桥镇大孙村:培育服装加工产业 让阿拉伯袍在中东绽放

下一篇:收获忙 供市场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