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82956
周口市农科院耿臻表示:努力提升大豆产量,让乡亲们的钱包更鼓一些
她扎根田间地头32年,育成良种27个
耿臻(左)在实验室传帮带
耿臻 资料图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于扬 李玉坤 实习生 郭磊 文图
产量,还是产量。这么多年来,周口市农科院的研究员耿臻,就干了一件事:给大豆种植增产量。她21岁大学毕业踏进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原周口市农科所)的大门,就开始从事大豆育种工作。32年来,她一直奔波在田间地头,和同事们选育出一个又一个优良的大豆品种。截至目前,耿臻已参与或主持育成国家和省审定大豆新品种27个,累计推广种植900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0多亿元。
穿上粗布衣
城里的大学生又回到了田间地头
今年53岁的耿臻现在留着一头短发,可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她和大多数女同学一样,留着乌黑的长发。
1990年,毕业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的耿臻,被分配到原周口市农科所经济作物研究室工作。那时候的经济作物研究室,有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课题,随着大豆研究成果的增多、实力增强,为凸显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大豆品牌,直接成立了现在的大豆研究所。所以说,尽管在校期间学的是蚕桑专业,但实际上毕业后耿臻就和大豆打上了交道。
从那时起,历经3年城市生活的耿臻,又穿上粗布衣裳蹚进了田间地头。后来,为了在地里干活方便,她干脆剪去了长发,保留短发直到现在。
周口,地处广袤的黄淮平原之上,这里拥有肥沃的土地,是年轻的耿臻梦想起航的地方。“虽然蚕桑跟大豆看起来没有关联,但是大学期间所学的基础课程都是一样的,比如植物学、植物遗传学等,都是互通的。”耿臻向记者介绍说。
“我们那一代大学生没有挑肥拣瘦的,都是抱着理想信念坚决服从分配。我上班之后,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就是既然干上了大豆育种的工作,就想方设法干出一番作为,努力把大豆产量提升上去,让乡亲们的钱包更鼓一些。”耿臻说。
扎根基层默默耕耘历
经多道工序才能培育一个品种
如今,身为研究员的耿臻,担任周口市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长已经好几年时间了。虽然身份地位提高了,但耿臻始终保持着质朴的本色。她钻进田间地头的时候,喜欢戴着一顶草帽,看起来跟和蔼可亲的邻家大婶并没有什么区别。
相比于玉米、芝麻育种,大豆育种相对复杂一些。大豆育种的第一步是给大豆去雄、授粉,相比于玉米、芝麻等作物的去雄、授粉,大豆相对困难一些。每年7月20日以后,正值三伏天。下午过4点,天气正燥热的时候,耿臻就要带领团队成员下农田了。她要提前一天给大豆的母本花去掉雄蕊,次日一大早,还要蹚着清晨的露水,用“大豆父本”的花粉,再给母本做人工授粉。
豆科植物花属于蝶形花,特别小,去雄难度高,而且还要保证授粉质量。所以,耿臻经常用镊子,一个一个轻轻拿掉雄蕊、第二天再各个花朵授粉,对每一个过程都小心翼翼。尽管如此,像她这样经验丰富的育种专家,每天也就完成授粉200朵花左右。
然后,给授粉成功的豆花做上标记,等到长出豆荚成熟后,再把收获的种子带到海南的育种基地种植,次年3月份左右收回,夏季再在当地种植。此后,进行田间观察、记载,查看其株叶形、抗病性、抗倒伏性、稳定性等性状,成熟后把表现优良的单株收回来,进行“室内考种”。这里的“考”,有考察、考究、筛选的意思,就是要查豆株上有多少豆荚,每个豆荚多少粒豆子,每株籽粒有多重……之后,要把“优中选优”的种子再次带到海南基地种植,最后,才能按照程序进入国家或省级试验,试验中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后才能进入审定程序。最终通过审定后,方可正式把一个新品种推向市场。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少则需要两三年时间,多则甚至超过十年,当然也有可能辛苦很多年后,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新品种选育失败,心血付之东流。
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耕耘中,耿臻创造了不凡的业绩,也让“周口大豆育种”走在了全国前列,并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作物育种”、国家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等大豆科研和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
截至2022年11月,耿臻先后参与、主持育成审定大豆新品种27个,其中,国审10个,其育成品种在黄淮海大豆生产多次品种更新换代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把科研育种的精神传承下去
“我们虽是平平常常的科研工作者,但是我们又不是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工作中,耿臻经常用这句富含哲理的话,指导年轻一代的育种人。她说,之所以不普通,是因为他们承担的任务,事关粮食安全的大局,事关千万农民的利益。
今年29岁的王金霞,是刚刚从西南大学毕业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研究生,今年刚刚考进周口市农科院,被分配到大豆研究所,成为耿臻带领的“徒弟”。“耿老师生活中特别亲切,但工作上非常严肃,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尤其是一些研究数据,不能有分毫的差错。”王金霞说。
王金霞还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介绍说,她从耿臻老师身上不但学到了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还学到了很多校园里学不到的经验常识。比如,有一次需要对大豆浇水,但刚开始灌溉,就下起了小雨。很多人建议收工回实验室时,唯独耿臻老师力排众议:下不大,赶紧浇。果然,毛毛细雨持续10多分钟后,宣告退场。事后,耿臻老师才揭秘说,这都是长期在田间劳作观察农业气象的经验之谈,再加上现代科学的天气预报,她判定这场雨下不大。
“我们大豆研究所现在有9个人,大家都在传承着老一代科研人身上的优点,并在此激励下,决心深耕大豆育种领域,争取选育出更多、更高产的品种。”耿臻说。
目前,在耿臻的不懈努力下,周口市的大豆产量从90年代的亩产100公斤,已经提高到了现在的平均亩产180公斤左右,这在大豆领域属于非常不易的成绩了。其中,她主持培育的“周豆25号”,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新品种,今年在商丘永城创造大豆大面积生产产量新高,亩产达到323.51公斤。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大河报
责任编辑 / 刘洁琼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粮食连丰背后的“河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