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云端“诊断”开“处方”,灾后复产技术到田间

    点击量:33346

记者 乔地

大屏幕上,扶沟县遍地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田里的辣椒,稀稀疏疏,叶子都蔫了。合作社负责人于海军扒开椒棵,发现地上有很多落花落果。镜头推近,可以看到,辣椒椒叶是发黄的。

“这是蚜虫和粉虱传播引发的小叶病!”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张晓伟看着视频“把脉”,给出“诊断”意见。

“前段洪水浸泡,这几天又高温,这种病毒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最容易发生。”植保所研究员王恒亮迅速开出“处方”:选择乙基多杀霉素·氟啶虫胺腈,或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胺,或吡虫啉·多杀霉素,或联苯菌酯·虫螨腈、或噻虫林·螺虫乙酯,按比例兑水全田喷雾防治。辅助使用洗衣粉和植物油,按1:1或2:1的比例混合,加水稀释200倍,粘住蚜虫和粉虱,降低虫害的飞徙,就可以用比较少的农药歼灭它。

河南:云端“诊断”开“处方”,灾后复产技术到田间

河南:云端“诊断”开“处方”,灾后复产技术到田间

8月4日上午,在河南省农科院科技服务平台前,栽培、土肥、植保等领域专家们,正在集中精力云端“会诊”,为抗灾恢复农业生产开技术“处方”。屏幕另一端,急于恢复生产的种植大户用手机视频与专家连线。

眼下的河南,洪水刚退,疫情又来,灾后农业生产恢复任务异常艰巨。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人员前几天本来已赶往一线指导抗洪救灾,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卷土重来,他们就利用科技服务平台、微信群等,组织省市县三级专家线上“会诊”,通过云端“诊断”开“处方”,把简单适用的技术管理措施快速送达田间地头。自7月20日强降雨以来,已播出直播课堂8期,在线受众70万多人,在线解答问题763条。

位于豫北的辉县市是此次洪涝灾害的重灾区之一。在冀屯镇五丰专业合作社种植玉米1100亩中,160亩绝收。负责人孙振涛一上线就急着请教。

“别急,先抓把土给我看看。”粮作所副研究员乔江方一边叮嘱屏幕那边的孙振涛,一边仔细观察土壤。

前几天,疫情还没发生的时候,乔江方曾去那里实地察看过,“现在地皮仍然很湿,这种情况属于根部倒伏,是前期在水里泡的时间过长导致的。”他嘱咐孙振涛此时的管理“要注意‘早、慢、轻’,让它们相互支撑。”这时,植保所研究员李国平突然说:“好像叶子也发生病害了。你把镜头推近一点。”果然,玉米叶上是一片片黄斑。

“旱生虫,涝生病。”看着成片玉米发生叶斑病,李国平反复交待孙振涛:“抓紧时间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免疫调节剂,效果好、效率高、节省成本。”

镜头切换到位于豫中平原的西华县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田间,西华农科所技术人员李新泽随手拔起一株玉米发现,土壤水分过于饱和,根部已经发霉。类似这样濒临绝收的玉米,他建议及时清理改种。

“但是,绝收地块改种,绝对不能盲目!”乔江方提醒,尤其是改种蔬菜类,成本较高,改种前就要考虑销路。他说:“如果找不到销路,可选择改种玉米、绿豆等。”

对于受灾较轻的地区,专家们则寄希望于增产。舞阳裕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由于前期管理到位,加之受灾较轻,植株绿油油的。前段时间豫南地区较旱,降雨反而有利于玉米生长。

花生是河南省第二大种植面积秋作物,今年种植约1900万亩,受灾150多万亩。连线的鹤壁浚县高油酸花生种植基地,因为地势高低不同、播种早晚的差异,地势低洼地块明显稀疏,“被水浸泡时间过长,花生脱肥严重,要尽早追肥。”经作所研究员臧秀旺说。

臧秀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根据他前几天到灾区一线了解的情况,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后期管理,若接下来的9月份天气适宜、没有大的洪涝等灾害,花生丰收的可能性比较大。

(文中图片由余农 乔地 摄)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 / 杨盼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河南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

下一篇:打造田园综合体 助力乡村振兴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