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9094
乘火车、坐汽车,进田间,上课堂。在五一小长假,年近六旬的王三喜一刻也没闲着,在中央一家媒体记者的邀请下,他一路马不停蹄,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现场传授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被喻为我市农业“土专家”的王三喜是开发区金河办事处小界牌村农民。今年五一前,他当选全国劳模,与我市其他4位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一起,赴京参加了表彰大会。
“浑身是劲!”昨日,刚回到驻马店的王三喜激动地告诉记者,自己以后会更加努力。
王三喜载誉归来。
走进内蒙古:将有机农业推向全国
此次是王三喜第二次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传授小麦种植技术。
今年3月,他受邀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讲授小麦高产种植技术。“第一站是呼伦贝尔市所辖的牙克石市。”王三喜说,当地近年来兴起了种植业,在一些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块开垦种植小麦。其中一个种植大户一下子就承包了1.2万亩。
他说,那一次,自己从牙克石市一直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沿途不停地“讲课”,义务传授有机农业高产种植技术,受到当地种植户称赞。
“种在冰上,长在土里。”谈起牙克石市农业种植情况时,王三喜说,五一期间正是当地农作物的播种期,因土地底层结冰尚未融化,很难做到深耕施肥。通常情况下,他们在五一期间播种小麦后,间隔很长一段时间才施肥。因初期肥力不够,影响麦苗前期长势,进而降低产量。
王三喜表示,此次到当地考察讲课时,他研究出一种适合当地种植的方式:8月,当地麦收后,便实行深耕施肥,由于采用的有机肥料中微生物代谢周期长,冰冻时期肥料不减肥,待第二年5月温度达到5摄氏度时,微生物才开始繁殖代谢,产生肥效,由此可有效地提高小麦产量。
王三喜决心帮助当地种植大户进一步扩大有机农业种植面积。“时机成熟后,我将向自治区申报科技成果奖。” 王三喜充满信心地说。
施用有机肥:0.05方土壤长65条蚯蚓
麦苗粗壮,根系发达。站在田间地头,望着方圆300亩试验田里长势喜人的小麦,畅想着未来丰收的景象,驿城区邦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桂勤满脸笑容。
“看来聘请老王当顾问,算是找对了人。”张桂勤念叨的“老王”就是王三喜。去年秋收种麦时,王三喜受邀担任该合作社种植顾问,为该合作社先期进行了300亩的有机农业试验。
截至目前,王三喜担任顾问的几十个小麦高产实验田遍及正阳县、驿城区、开发区、遂平县、汝南县、确山县、兰考县以及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仅全市范围内就有5000余亩。几年前,在开发区金河办事处小界牌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王嘉琨承包的728亩小麦,经王三喜指导,亩产已达626.5公斤。
“让小麦高产的密码就是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接受采访时,王三喜坦言。
10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探索小麦高产的方式,经过走访调查并结合大量试验论证后方才弄明白:由于肥料投入不合理,农民长年往地里大量投入无机酸性化学肥料,土壤酸化板结现象较为严重,土壤表面积缩小、容重增加、通透能力降低,造成小麦抗逆能力下降,阻碍了根系的分枝和生长。
“施用有机肥料后,土壤结构改善显而易见。”王三喜清楚地记得去年11月1日,自己陪同专家组在新蔡县黄楼镇一块试验田里调查:用一把宽度为7厘米的不锈钢菜刀直插土壤5厘米,发现有3条蚯蚓,土层抛开面呈丝窝状。
为得到进一步验证,专家组成员又现场用尺子在试验田里丈量出1平方米的地块,随后挖出5厘米厚的土壤,检查其中的蚯蚓数量。结果显示,蚯蚓数量竟多达65条。
王三喜认为,蚯蚓是改良土壤的“功臣”。通过施用有机肥来提高土壤里蚯蚓的数量,好处不言自明。
王三喜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事实胜于雄辩。”去年夏季遭遇大旱,在新蔡县的一块600亩试验田里,却没浇一滴水,但在这位土专家的全程指导下,玉米夺得了亩产690公斤的好收成。
“赔钱赚吆喝”:为的是推广有机农业
王三喜说,自己研究农作物高产,已有几十年的时间。 用他的话说,“三天不到麦田就心慌!”
随着一个个试验田取得成功,王三喜头上的光环也日渐增多,十几项省、市级荣誉称号,项项都与农作物高产相关。他从河南讲课到甘肃、陕西、内蒙古、黑龙江,为农民举办科学种田培训班,现场传授技术。
“全部是免费授课,没收过一分钱。”他四处奔波讲课,还常常赔上路费。他笑言,有点像“赔钱赚吆喝”。但他心里清楚,赚得的“吆喝”就是推广有机农业。
因为净搞些赔钱的事儿,妻子说他是疯子,做服装生意的儿子认为他做傻事儿,甚至有人说他的精神有问题。面对家人的不理解,王三喜耐心说服:“虽然我只是个农民,我无法要求别人,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应该的。”
直到2013年9月,他获得河南省科普成果二等奖,“王三喜精神有问题”的传言才不攻自破。
在王三喜看来,应对国内农业生态失衡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生物工程。一个个试验取得成功,他声名鹊起。于是,一些人打着他的旗号,兜售肥料赚钱。
为保护已获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去年底,他毅然成立了驻马店开发区神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神丰”为其微生物、有机、炭基、无机高产示范田专用肥的商标,并申报了国家专利。
站在新的起点上: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农业要高产,就必须恢复土壤生态,在节水农业、节能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农业上下功夫。”去年底,自己在中国农业产业诚信联盟大会上侃侃而谈、博得掌声雷动的情景,虽已过去几个月,但王三喜记忆犹新。
他说,最让他感动的是,自己推广有机农业的做法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认同。
“真没想到会获得这么高的荣誉!”王三喜小心翼翼地拿出崭新的全国劳模证书,展示给记者,但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两个大红印章赫然纸上。
而此时,距离2006年他首次在驿城区刘阁办事处周楼村刘宝山的责任田做示范,已过去了整整9年。
他说,回到家中,家人手棒荣誉证书,看了一遍又一遍,都为其取得的成绩而高兴。
为把这张代表全国劳动者最高荣誉的证书长期保存完好,王三喜回来的第二天上午,就来到附近的照相馆,把证书进行了过塑。
“和原来的荣誉证书有所不同:原来的只有国务院的印章,这次多了中共中央的公章,这是名副其实的最高荣誉!”指着荣誉证书上的两个印章 ,王三喜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
“由此可见,党中央对劳动者的重视程度。”他说,获得了荣誉,当然是光荣的,但同时更感到重任在肩。
王三喜说,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一名全国劳模,唯有更加努力,在有机农业创新发展上作出更大的业绩,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平筠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昔日为教授打工 今天成农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