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2037
作为一名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陈诚毅然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也放弃了省委组织部的定向培养,最终选择了回到他的故乡,选择了农业。
32年来,陈诚在驻马店农业一线摸爬滚打,为驻马店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谱写了一曲辉煌的人生篇章。
1984年9月,陈诚在基层乡农技站工作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就被遂平县农业局破例提拔为副股长兼园艺站站长,两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县级推广部门的明星站。
“陈诚有着时代的眼光。”在采访中,陈诚的一位同事说,陈诚与中国果树所合作,最早引进日本的杂交西瓜新品种5452、8155,在遂平县推广面积最高时在7万亩以上,当地也成为名噪一时的客商集散地,组织发展的3万亩黄桃基地远近闻名。
1989年,陈诚在公选中,以较高的综合评分当选为汝南园艺场场长。面临一个严重亏损的企业,年仅28岁的陈诚上任后,经研究毅然砍掉了根本不适应在驻马店区域种植的大片苹果园、老化梨园和其他劣质果园,发展奢侈园艺,栽培短平快高效经济作物。
1990年,当几百亩的保护地栽培丰果累累的时侯,干部职工们笑了。“陈诚这小子行!”当时企业总农艺师、62届北林大高才生姬振亚竖起大拇指说。
此后,他大胆创新,合资兴办天中酒厂分厂,开发“天中山旅游经济”。
1993年6月,陈诚任期届满,即将离任的时候,那一幕让陈诚至今记忆犹新:“几十名职工联名上访,要求我继续留在汝南、留在企业。我哭了,当时我感动了!我只是凭借自己的学业优势,救活了一个企业,解决了几百人的吃饭问题,他们竟如此的厚爱我。”
1993年7月,陈诚任土肥站站长,开始了长达21年的农技推广之路。
1997年4月,陈诚受命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6年。因为技术推广工作需要的是田间地头,6年时间,陈诚跑遍了全市185个乡镇和一部分行政村,推广了一大批农业科学技术,解决了许许多多老百姓的种田难题,先后主持实施了18项省部、市厅级农业重大项目,对推进驻马店市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很多人吃过确山县留庄的大米,吃过新蔡县的红薯粉条,但很少有人知道确山的“灿改粳”、“新蔡脱毒红薯快繁推广”等项目的实施,这都是陈诚和李印、王永海等科技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
2002年,陈诚开始主持全市的种子工作。当时,全市的夏粮平均产量是305公斤,仍处在中低产水平,到2009年全市的夏粮平均亩产达到了425.5公斤,短短的7年时间,实现了我市小麦生产由中低产水平向高产水平的过渡。这7年,优良品种的应用起了关键作用。
2005年,全市夏粮工作会议上,陈诚首次提出,要用3年~5年的时间全面淘汰春性和弱春性品种。他的建议得到了市、县农业局和种子企业的积极响应,配合大面积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一大批高产和超高产的小麦品种,如矮抗58、西农979、众麦1号、衡观35、周麦18、新麦26、泛麦5号等迅速走向千家万户。全市的小麦产量连年增产和丰收。
2014年后的一场迟来降雪解除了旱情,但给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温床。2月10日,陈诚要求全市迅速启动监测预警机制,实行严格的周报制度和重大病虫害奖励制度。他还直接到田间地头和监测网点,及时发布病虫害情报和趋势预报,确保了重大病虫的监测预警到位和应急防控的及时到位。
2014年,我市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工作收到了显著成效。全市近1100万亩小麦平均产量突破了千斤大关,这是全市小麦生产的里程碑,这个数字让院士们吃惊!
自1993年6月,陈诚在汝南园艺场任期届满后,先后主政全市的土肥、农技、种子和植保工作,时间长达21年。这21年陈诚经历了全市农业的发展,也参与了全市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围绕着农业科技进步,陈诚先后主持和实施省部级重点项目39项、市厅级重点项目48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9项,发表专业论文39篇,主编出版著作7部,多次受到农业部、省农业厅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表彰。2001年,陈诚被评为驻马店市科技先进工作者,2012年省政府授予其“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4年被国务院定为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华伟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