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346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 韩懿亭
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摆满礼物的摊位,有人举着二维码招呼过往行人“扫码就能领礼物”。面对这样的诱惑,不少老年人或许会心动,但你可曾想过,这背后或许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近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揭开了老年人因扫码被骗的内幕。
扫个码差点损失16万元
曾有媒体报道过一起典型案例:泸州市的方先生,一个退休多年的老人,怎么也没想到,一次简单的扫码,差点让他损失16万元的养老钱。那是一个平静的凌晨,方先生被手机铃声吵醒,拿起一看,竟是银行发来的扣款信息。信息显示,他的微信账户在短短几分钟内,连续支付了6笔999元的款项,扣款信息还在不断发来。
方先生瞬间蒙了,他赶紧打开微信查看情况,却发现自己的微信在异地登录,自己无法登录上去。情急之下,他喊来儿子报警,并立即挂失银行卡,这才保住了卡里的养老钱。
原来,这一切的源头,竟是方先生在公园的一次扫码领礼品经历。那天,他被“免费领礼品”的吆喝声吸引,排队领取了两包抽纸。在扫码注册会员的过程中,方先生觉得繁琐,便将手机交给了“工作人员”操作。对方以填写信息为由,索要了方先生的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甚至让他进行了人脸识别。方先生拿着抽纸满意地离开后,殊不知自己的微信已被对方偷偷登录,并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
有人扫码刷单落入骗局
除了上述案例,记者还注意到,一些老年人因沉迷于扫码刷单而落入骗局。来自山西的李女士,今年68岁,她在浏览某社交平台时,看到一则兼职广告,便扫码添加了对方为好友。
对方声称是“权威正规平台购物刷单,大额返利有保障”,李女士信以为真,她按照对方要求开通了某平台的信用支付,并在某购物平台向一个游戏账号充值了30元。然而,充值完成后,对方却称李女士操作错误,要求开启屏幕共享,“手把手”教学让她再次分批购买了900元的充值卡。购买完成后,李女士发现其购买的充值卡已被对方使用,且无法退款。意识到自己被骗了,遂报警。
“地推”成坑骗老年人主要渠道
有业内人士介绍,“地推”引流目前正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坑骗老年人的主要渠道,常见形式有三种:
扫码送礼品:“地推”人员在街边以“扫码送礼”的形式吸引路人,只要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能得到一个小礼品,实则是为诈骗活动提供帮助。
“开业大酬宾”领红包:“地推”人员以店铺新开业为由,用红包做诱饵,甚至主动帮忙操作手机,但其目的,也是利用群众手机号注册社交账号或发送涉诈短信。
协助开通政务服务:“地推”人员会选择较为偏远的乡镇,通过伪造代理公文,称为群众开通电子政务服务,但实际上是为诈骗活动提供帮助,这种活动形式留守老人最易中招。
“扫码”骗局有哪些套路
记者根据这些典型案例,总结出了“扫码”骗局的套路。
一是伪造官方文件,博取信任。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对国家政策的信任,伪造文件、公章,甚至制作假冒的App,让受害者误以为是正规渠道。
二是营造“真实”氛围,打消疑虑。诈骗群内会安排大量“托儿”,不断发布“成功领款”的虚假信息,让受害者觉得“别人都领到了,我也可以”。
三是以“解冻账户”“刷流水”为由,诱导转账。诈骗分子会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者转账,如“账户被冻结,需要刷流水解冻”等。一旦受害者转账,资金便石沉大海。
延伸
这样识破“假二维码”
72岁的李桂芳(化名)在菜市场挑好两把青菜,摊主热情地递来一张塑封卡片说:“扫这个码,能积分享八折优惠。”李桂芳没多想,扫码、确认、支付一气呵成。然而,直到当晚女儿查看账单时,才发现那个看似普通的二维码,竟悄无声息地从她银行卡里转走了800元。
“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老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她扫的二维码上面被偷偷贴了一层‘假码’。”民警耐心地给李桂芳的家属解释。
记者了解到,这种被警方称为“二维码嫁接”的新型骗局,在菜市场、社区医院、快递驿站等场景时有出现。如何防骗,来看技巧。
指甲检测法:用指甲轻刮二维码边缘,真码通常直接印刷在载体上,边缘紧密;假码多为粘贴层,边缘容易翘起。
斜光照射法:用手机闪光灯45度角照射二维码,如果看到方形反光区,很可能是贴膜式假码。
失效测试法:连续三次识别失败仍不出现“二维码已过期”提示的,高度可疑。此时应立即停止扫码并报警。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顶端新闻·大河报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