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老板辱骂同事案”判了,其中法律点你get了吗?

    点击量:13334

近日,北京,“老板多场合辱骂同事致其自残重度抑郁”一事引发热议。

据了解,当事人王某系北京某公司股东及法定代表人、任执行董事,当事人黄某原为该公司股东,任副总经理,两人共事多年。2022年1月,王某在张家口出差期间被人跟踪堵截,遂怀疑知情人黄某有意泄露自己行程信息。随后,尽管缺乏充分证据,王某在公司例会上提及此事便将言语直指黄某泄露自己行踪,公司其他部门领导应王某要求纷纷附和,黄某则予以否认。过程中,王某言辞激烈,黄某情绪激动。当日后,王某多次在相关微信群内对黄某进行侮辱、诽谤,煽动公司人员及行业内其他人员对其言语辱骂。自2022年1月11日起,王某在无证据的情况下,先后在公司会议、物业大家庭、股东群、区域经理群等多个微信群内指责黄某“损害公司利益”“地地道道的汉奸”等,黄某曾在群内辩白但无果,最终不堪其扰,经医院诊断存在重度抑郁情绪。

黄某将此事起诉至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法院认定王某侵犯黄某名誉权,判决其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医疗损失费、精神损失费。案件宣判后,原、被告均未上诉。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雷认为:网络是一种虚拟生活空间,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法治是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网上言行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利用网络社交通讯软件侵害他人名誉权等人格权益,须承担法律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第一千条第一款、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等,王某侵犯黄某名誉权。在单位微信工作群内对同事进行侮辱、诽谤,侵害同事名誉权,要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侵权责任;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此外,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也应履行群组管理责任,依据法律法规、用户协议和平台公约,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网络言论有边界,上网发声莫任性。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不仅发生在现实物理空间,还延伸至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空间。希望广大网民从这个案例中吸取教训,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网络空间的广泛共识、共同追求和行动自觉,合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任锐)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法治日报-法治网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司鉴院通过承接两起笑气滥用中毒死亡案例鉴定

下一篇:河南拟出新规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