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治理消费“新坑”如何更好发力?

    点击量:16143

中新网北京3月15日电 题:又是一年“315”,治理消费“新坑”如何更好发力?

中新财经记者刘亮

近年来,中国整体消费环境持续好转,但随着“新消费”的兴起,一些消费“新坑”也逐渐暴露,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成为今年提振消费信心的关键。

消费者信心稳步提升

中国消费者协会15日发布的2023年“提振消费信心”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稳步提升,消费升级态势显著。

在中消协收回的21913个有效样本里,多数受访者认为消费环境越来越好,近八成受访者对未来一年经济发展状况有信心、消费环境将变得更好,公众信心总体乐观,且较2022年情况有所提升。

从消费者自我评价来看,消费升级态势显著。调查显示,多数人认为自己能够理性消费,绿色低碳、精打细算、货比三家是主流消费心态;从过去一年情况看,61.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消费升级”,占比最高。

中消协相关负责人指出,与2022年调查结果相比自我评价为理性消费的比例略有升高,这反映了消费者对待消费选择与决策的理性态度有所强化。

调查数据同时表明,消费者维权意识在不断提升。超九成消费者能够识别消费问题,维权意愿持续增强,选择“默默忍受”的消费者比例较往年继续降低。从有过维权经历的受访者反馈来看,近八成对维权结果表示满意。

“新消费”暴露新问题

近年来,“新消费”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但在此过程中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透过以下数据可见一斑。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数字藏品(NFT)等新模式问题抬头,监管难度加大,相关诉求5.97万件(上一年仅198件),主要集中在不发货、不退款、恶意哄抬价格、收取高额手续费、随意封禁消费者账号等。

“盲盒”热潮下,消费者诉求高达4.14万件,同比增长61.72%。IP跨界联名产品掀起抢购狂潮,相关诉求3.81万件,同比增长66.96%,某些商家借机抬高价格,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发货拖延、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突出等。

这两年网络消费持续升级,与之相关的“云消费”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受网友诟病的大数据杀熟、实时变化交易条件,视频会员服务存在“超前点播不合理,涉嫌重复收费”现象等。

在市场监管部门分析人士看来,新消费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一些侵权新情形与维权新难题逐渐暴露,这不仅反映了消费维权的新痛点,对相关领域的监管执法也带来了更高的挑战。

提振消费亟需多处发力

消费存在的挑战不容忽视,如何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的应有之义。对此,多位政府机构等相关人士15日在参加中国消费者协会举办的“202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时,相继介绍了各自部门的“施工图”。

其一,改善消费环境。

中消协副秘书长栗元广强调,要持续推进消费环境建设,统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与消费环境法治建设,着力消除信息不对称、信任感不强等问题,为促进消费回暖创造有利条件,共同守护城市烟火气。

他透露,中消协今年将结合“提振消费信心”年主题调查有关结果,动员全国消协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和专项监督调查,为促进消费环境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其二,政策端发力。

在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副司长常铁威看来,提振消费,要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健全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让老百姓获得感强,愿消费。

同时,常铁威强调,消费能力来自就业和收入,下一步将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的促进机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

其三,加强并完善监管服务。

栗元广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监管规则和交易规则,强化服务保障和支持体系建设,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问题,织牢织密消费维权“安全网”。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况旭强调,市场监管部门将以一个平台、两大工程、三项品牌为抓手,全力优化消费环境,为消费者办实事、解难题。

“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全国统一的12315平台,连接了14亿多消费者1亿多市场经营主体和10多万市场监管机构,为消费者提供了全天候的服务。”况旭指出,去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全国12315平台、电话、传真、窗口等渠道,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2亿元人民币。

况旭还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将通过推进“放心消费创建”和“消费投诉公示”两大工程,引领消费环境整体优化。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还打造“铁拳行动”“在线纠纷解决”和“无理由退货”三项品牌,况旭称,下一步还将以此为重要抓手,更好地促使消费纠纷从源头减量。(完)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 / 张雪凝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3·15晚会播出曝光食品、医美、直播等多领域乱象

下一篇:河南拟出新规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