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姿改变和握力减退,是疾病的信号

    点击量:746

● 一项研究表明,大脑老化前,手和脚就会发出信号,最早在10年前就有征兆。“步态功能衰退”可能是早期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生物标志物;“手部力量衰退”可能有助于识别阿尔兹海默病风险。值得关注的是,相比步态功能衰退,手部力量与大脑老化的表现更相关。

● 中国的老年人中,运动能力下降的患病率是30.4%,约占1/3.更可怕的是,运动能力下降可能从中年阶段(55岁左右)就开始出现。

对很多人来说,年轻时总是精力充沛,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而一旦上了年纪,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各种慢性病陆续找上门来,尤其是日常活动能力也渐渐受到影响。其中,很明显的就是身体活动能力的逐渐衰退。

2024年5月发表在柳叶刀子刊《柳叶刀—老龄健康》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脑老化前,手和脚就会发出信号,最早在10年前就有征兆!研究发现,在老年人中,整体认知能力和运动功能(步态功能和手部力量)呈衰退趋势。而且步态功能和手部力量衰退比认知能力衰退早了长达10年。平均而言,步态功能和手部力量衰退早于认知能力衰退。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步态功能衰退,手部力量与大脑老化的表现更相关。但是,大面积脑梗塞与步态功能衰退的关联更紧密。最终研究发现:“手部力量衰退”可能有助于识别阿尔兹海默病风险;“步态功能衰退”可能是早期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因此,关注走路姿势和握力大小的改变,有助于提早发现疾病信号!

步态改变与这些疾病有关

走路的步态有所改变,可能就是疾病信号。步态改变可能预示着关节系统、肌肉组织、神经系统出现了病变。

1.磁性步态——当心大脑积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宝荣2023年在CCTV生活圈刊文指出,这种步态的特点就是脚抬不起来,总是蹭着地走,类似于脚上绑了磁铁,在磁场上走一样,无法轻松抬起脚走路。这种步态在临床上最典型的疾病是正压性脑积水。大脑的自然老化,以及脑出血、感染等,都可能导致脑积水。该类人群可能伴随记忆力减退和排尿障碍(尿频、失禁或排尿困难)。

2.醉酒步态——当心脑部疾病。

张宝荣医生指出,这种步态的特点常常是走路时走不到一条直线上,摇摇晃晃。出现这种步态要高度怀疑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小脑病变等,这些疾病的发生造成了小脑的损害,引起小脑功能障碍,就会出现这样的步态。

3.拖把步态——当心关节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助理丁铃2021年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刊文指出,拖把步态的特点是一条腿正常,而另外一条腿可能有神经或肌肉功能障碍,无法一起行动,只能拖着,形成一种跛行的姿势。多见于坐骨神经痛、椎管狭窄、下肢血管堵塞、骨关节炎等疾病。

4.慌张步态——当心帕金森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科包春茶2023年在华西医生微信公众号刊文指出,这种走路姿势的特点是走路小步而快速,脚掌蹭着地走,身体僵硬并向前倾,好像不能及时停住或转弯,有种马上要扑倒在地的感觉。出现这种走路姿态,可能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5.跛行步态——当心血管疾病。

包春茶指出,这种步态的特点经常是走路久了之后,双腿出现麻木、无力、酸痛的感觉,难以继续行走,停下来歇一歇症状又有所好转,于是走走停停。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间接性跛行。当出现这种步态,可能是闭塞性动脉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椎管狭窄等。

6.内八步态——当心关节疾病。

包春茶指出,这种步态的特点是走路时脚尖向内,双膝向外侧弯曲。骨关节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这种走路特征。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以关节软骨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病变以及骨质增生为特征。

握力衰退与这些疾病有关

抬、拉、拧、抓……这些基本动作都与握力有关。握力大小反映上肢肌肉力量水平,也影响全身力量平衡。手劲变小的人,要当心疾病信号!

1.手劲变小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2022年刊登在《中国循环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指出,手劲反映心血管问题!握力较低的人,明显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具体来看,握力每下降5千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14%,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2%,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6%。

2.手劲变小增加痴呆风险。

2023年发表在《老年痴呆症和痴呆症》上的研究指出,握力较大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较低。具体而言,绝对握力每增加5公斤,全因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分别降低了14.3%、12.6%和21.2%。

3.手劲变小增加糖尿病风险。

2020年发表在《医学年鉴》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握力值增加可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人员表示,简单的测试如握力,可以作为一种快速、低成本的筛查工具,帮助医护人员识别出有2型糖尿病风险的患者。

4.手劲变小对肺部健康不利。

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妮指出,握力不足还标志着人体的松扩力量不足,对肺不利。而握力好的老人,也证明本身的肌肉水平良好,在日常生活行动中也更灵活。

衰老与中老年人失动有关

运动能力下降(也被称作失动)是指一种由于各种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导致的活动能力下降的临床功能状态。通常表现为运动方式的改变和运动频次、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量的减少,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可能增加老年人压疮、静脉血栓、便秘、衰弱、失能、跌倒及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

中国的老年人中,运动能力下降的患病率是30.4%,约占1/3.更可怕的是,运动能力下降可能从中年阶段(55岁左右)就开始出现了。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年龄增长相关的病理生理因素、精神心理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

《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多学科决策模式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后称共识)建议,≥60岁的老年人每年进行运动能力下降筛查,尤其是合并低体力活动、肥胖、营养不良、平衡障碍和慢性病等危险因素的人。

此外,共识推荐了两种简单的体能测试筛查方法,比如使用5次椅子起坐试验(能否在不使用手臂辅助的情况下,14秒内完成5次椅子起坐试验)或询问患者“步行400米或登上10阶楼梯是否有困难(包括运动方式的改变或速度的降低)”。

要想改善和预防中老年运动能力下降的问题,需要平时注意加强锻炼,或者在运动康复医师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综合评估结果,从各个方面进行调理。(王林)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光明网

责任编辑 / 李宗文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同样是10℃,为何感觉秋天比春天更冷?

下一篇:糖尿病患者冬季如何注意日常养护?专家解答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