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51532
文 / 干玎竹 编 / 袁月
【搜狐健康】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Ella(SHE组合成员陈嘉桦)发文称自己再也不敢要二胎了,因为自己在生产过程中有点困难,造成子宫和膀胱脱垂,甚至尿失禁。这给Ella带来极大困扰,“我打喷嚏、原地跳跃、跑步等动作都会造成漏尿,不是湿一点,而是整个护垫都湿掉,裤子也湿掉”。尿失禁严重影响她的生活、工作和心情,直到做了手术才有所改善。
小编忍不住要为Ella的勇气点赞。普通人都很难把这种难以启齿的事告诉别人,身为公众人物的Ella反而主动说出,并由己及人,呼吁母亲们一定要及时重视和治疗。那么,产后尿失禁真的是每个妈妈都会遇到的噩梦吗,要如何预防,又该如何早日康复?搜狐健康采访了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产后康复中心负责人肖明月医师。
尿失禁有多常见?
肖明月告诉搜狐健康记者,漏尿在医学上又称作尿失禁,指的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尿液排出。产后妈妈出现的尿失禁大部分表现是:平时没有问题,但是在有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打喷嚏、大笑、咳嗽、爬楼梯、提重物等情况下就出现漏尿,即在盆底肌受压的情况下出现,我们称之为压力性尿失禁。
35%的女性在怀孕晚期就会出现漏尿现象。分娩后,大约有10%左右的新妈妈会直接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于绝经女性,约50%的女性在绝经后会出现漏尿,其中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情况都会增加漏尿发生的风险。
产后为什么容易出现尿失禁?
1.怀孕及生产:激素的变化,以及胎儿的生长及体重增加施加在尿道的压力增加。这种情况是暂时的,产后慢慢会改善,注意产后积极盆底肌训练防止转变成慢性问题。
2.盆底肌薄弱:怀胎十月,胎儿的体重使盆底肌承担更大的负荷,加上分娩时引起的盆底肌损伤,都会导致盆底肌薄弱。
3.如果你发现排小便时尿流断断续续,尿流中断,说明可能存在盆底肌痉挛的现象。很多人认为盆底肌障碍就是之盆底肌肌肉力量不足或耐力不足,但事实不仅如此。盆底肌也可能会出现过度活动,表现为肌肉疼痛和张力亢进。产生原因可能是是由于其他比如腰部、骨盆或者髋部肌肉失衡或会阴瘢痕、炎症等因素,直接或者间接的引起了盆底肌肌肉痉挛。长时间的紧张状态,最终也有可能会导致盆底肌的疲劳和无力。
如果是此类盆底肌紧张的问题,主要强调放松训练,采取鼻吸口呼的腹式呼吸,每组10次,每天多组,可配合音乐放松训练。
4.每次解完小便又马上想再尿,可能是:
• 尿路感染问题。建议所有的妈妈在发现产后漏尿的症状新出现或者加重时,先去医院就诊,排除一下是否是尿路感染。出现感染时,还会伴发排尿时疼痛,灼热感,排尿次数增多等情况。
• 排尿习惯问题很多妈妈因为孕晚期一直是喜欢频繁跑厕所,产后还是照常如此,如果是这种情况,只需要每次不放心想去尿尿时,适当忍耐一下,让膀胱再储存多一点的尿液。日常每次有尿意时,转移一下注意力,推迟5分钟-10分钟,并且逐渐增加时间。
• 饮食习惯有一些饮料和食物可能会刺激膀胱引发漏尿。我们需要尽量避免摄入。不是这些饮料和食物都会刺激膀胱,但是对某些人会,可以先避免摄入1-2周,后面可以根据情况逐一加回来观察几天看看到底是哪些物质对你有影响。就像我们平时寻找判断过敏的食物情况一样。常见的日常饮食如:咖啡因和巧克力;酒精;辛辣食物;含酸量很高的水果:柚子、菠萝等。
• 便秘便秘也会加重尿失禁的发生。如果直肠内的大便过多,不仅仅会产生便秘/腹泻的现象,也会压迫到相邻的膀胱,引起尿失禁。如果直肠内没有大量的宿便,就不会产生这种影响。当然,便秘本身也会增加盆底肌的负荷,加重盆底肌弱化,从而引起或者加重尿失禁。
剖宫产是不是就不会尿失禁了?
也有孕妈妈认为,选择剖宫产就可以避免盆底肌损伤或者阴道松弛等情况。肖明月表示,这里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盆底肌的损伤来自于怀孕期间和分娩过程共同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目前大多数资料表明:的确,阴道分娩比剖宫产后更容易出现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尤其是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产钳助产会进一步增加将来发生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概率。
但是如果只因为这些原因而选择剖宫产,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剖宫产没有办法避免孕期时对盆底肌的损伤,目前也没有相关的数据证明,剖宫产可以避免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发生。
尿失禁可以预防吗?
很多孕妈妈都有体会,随着肚子增大,膀胱被后方的子宫不断往前推,膀胱出口的角度也随之改变,储尿能力下降。所以,孕中晚期会觉得上厕所的次数增加了。有时候大笑或者打喷嚏时还会漏尿。
1.进行盆底肌训练
为了减少漏尿的症状,孕妈妈可以在孕早期开始盆底肌训练(孕期凯格尔运动),并且在产后继续保持。
尝试以下几种方案,可以快速找到盆底肌:尝试排尿时中断尿流的感觉(注意:需要排空小便后进行)。阻止自己肛门排气一样收紧肛门。吹气球法:用力吹气球,如果你发现盆底有肌肉在使劲儿,那就是盆底肌。手指感受法:将清洁的手指放入阴道,用力夹紧,阴道周围有紧缩感,那就是盆底肌在用力。如果还是不明白,可以在做盆底肌运动动作时,拿一面镜子,看一下会阴部是否有收缩的动作。
运动要点:找到该收紧的肌肉后,可以以任意体位(坐在椅子上或躺下)进行锻炼,不需要非得在洗手间进行。锻炼的频率为一周3日—5日,一日3组。每次锻炼时,收缩肌肉8次—12次,每次收缩时保持5秒—10秒。坚持锻炼至少3—4个月。
盆底肌训练可以加强控尿能力,还可以缩短第二产程。建议做之前向专业医生咨询,评估后再进行。需要注意的是,16周后要避免仰卧位锻炼。
2.提前收缩盆底肌,减少漏尿
此外,孕妈妈要记住盆底肌受压的感觉。取坐位体式,用力吹气球,盆底往下推的感觉就是盆底肌肉受压的感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比如咳嗽、大笑、提重物、上下楼时,都可能会有盆底肌受压。
记住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一旦出现明显感觉,就提示我们需要中止目前的动作。如果动作无法立即中止,比如咳嗽、大笑时,就需要我们提前收缩盆底肌,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有资料表明,训练患者在提重物或者咳嗽之前提前收缩盆底肌,可以缓解一半以上漏尿症状。
发生尿失禁后,该怎么办?
肖明月说,由于普遍存在的害羞心理,很多女性默默忍受着尿失禁带来的烦恼,我国压力性尿失禁就诊平均延迟十年。但其实,产后一年是盆底肌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如果一直不处理,等到绝经后,由于体内缺乏雌激素的支持,导致尿道黏膜变薄,使通过尿道的阻力减小,尿失禁将更为严重。因此,她鼓励广大女性,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寻求医生帮助。目前在临床上,有这几种治疗尿失禁的可行方法:
1.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也被称为“凯格尔运动”,可加强控制排尿和排便的肌肉,一些女性在锻炼后病情会有所好转。
2、电刺激治疗:凯格尔运动仅仅是口头指导,缺乏训练的监督和反馈,比较难以见效。对于无法进行正确有效运动的产妇,可以采用盆底电刺激,常采用低频电刺激盆底肌肉节律性收缩和放松,提高肌肉力量。
3、生物反馈。临床上借助放置于阴道或直肠内的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监视盆底肌肉的肌电活动,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视或可听的信号反馈给患者,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自主盆底功能锻炼。有研究表明通过生物反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治愈或改善率可以达到87%。
4、药物控制。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度洛西汀等药物。外用雌激素可以明确改善尿失禁,但长期应用会增加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乳腺癌和心血管病风险,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服用。
5、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是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这也是Ella选用的方法。
6、日常生活干预:包括避免强体力劳动和增加腹压活动。治疗便秘等慢性腹压增加的日常活动。减肥、戒烟、减少咖啡和酒精摄入等。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搜狐
责任编辑 / 董华伟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